專欄 下頁
宏觀論按
近日樓市有一個怪現象:一手市場有轉靜的趨勢,個別新盤開售,只錄得個位數,甚至零成交。反而二手市場成交量維持正常,各區更持續出現破頂價成交個案。對比於過去多年一手去貨較快的情況,可說大異其趣。 過去多次...
葉敬誠
宏觀論按
上周某大銀行放寬對非固定收入人士按揭申請的入息計算標準,不再把這類人士的平均收入打八折。銀行恢復疫情前的做法,可視為疫情對樓市影響進一步減少的訊號。 在信貸風險管理上,銀行對固定入息(一般為僱員)及非...
葉敬誠
宏觀論按
政府以保護私隱為由,即時收緊公司查冊安排,公司可以拒絕讓公眾查閱董事及公司秘書的通訊地址及身份證號碼。收緊查冊,除了影響傳媒的調查報道外,多多少少也會影響到銀行的貸款授信程序。 回顧報道,政府曾在20...
葉敬誠
宏觀論按
不少市場中人對按揭貸款似乎有一個迷思:只要有「充足準備」,成功申請及取用按揭,往後準時供樓,銀行便不會過問借款人的財政狀況。但情況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客戶取用按揭之後,銀行絕非只管每月收取還款,萬事不理...
葉敬誠
宏觀論按
有統計顯示,近月的二手成交中,約97%的賣家獲利離場,乍看數字極高,但獲利比率原來已是近數年新低。要留意的是,是否獲利,除了看市價之外,也有一定人為因素。 根據利嘉閣統計,近年二手成交獲利比例高位是2...
葉敬誠
宏觀論按
立法會秘書處一份報告指出,2019年自置居所比率跌至20年新低,在擁有自置居所的業主中,僅7.6%屬於年輕世代,而超過4成屬於60歲以上長者。報告再一次為後生仔難買樓提供詳細數據。值得留意的是:報告背...
葉敬誠
宏觀論按
不少按揭申請人似乎有一個誤解:只要入息證明齊全,即提供出糧戶口紀錄、報稅資料、公司證明,銀行就一定會要按其申報收入批核按揭。但真實的情況遠較以上的理解複雜。 以「供款與收入比率」為基礎申請按揭,銀行會...
葉敬誠
宏觀論按
香港人經常埋怨樓價太貴,其實以大中華角度看,不少城市的樓價升幅及樓價負擔指數已超逾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去年樓價升幅近15%,部分新盤折算港元呎價也近2萬元。但升幅太快也引致官方出招調控,結果在二手樓市...
葉敬誠
宏觀論按
「你有無中?」是近日常聽到的問題,問的不是居住的大廈有無被突擊封鎖檢疫,而是問有沒有抽那隻一手獲利近2萬元的新股。是次招股凍結的資金規模為香港史上第二,過程亦由側面看到本地資金氾濫的程度。判斷樓市前景...
葉敬誠
宏觀論按
疫情之下,一手成交仍然暢旺,多個新盤開售均獲理想反應。購買力集中於一手市場,有多個原因,新盤多數設有高成數按揭付款安排、折扣、優惠多多都是原因。要留意的是,在物業市場,折扣及回贈都會對按揭申請的估值有...
葉敬誠
宏觀論按
年前港府放寬按保的適用範圍,1,000萬元以下物業都可申請高成數按揭保險,除了更多新買家以低首期購買新居外,也令過去幾年以新盤高息按揭入市的買家,多了一個轉按至低息按揭的途徑。但此類轉按,其實也有一定...
葉敬誠
宏觀論按
財政司司長在公布新一份預算案前「呻窮」,面對眾多派糖要求,表明為了抗疫,今年政府財赤達3,000多億元。更表示有建議政府宜加稅以應對赤字,引來坊間討論,如果要加稅,除了討論多年的消費稅,政府會不會順便...
葉敬誠
宏觀論按
在數年前,香港的小業主曾培養出「定期轉按」的習慣,為的是賺取轉按時銀行提供的現金回贈。在2020年初,因多數銀行上調新批按揭的利率、同時削減轉按的現金回贈,轉按的規模一度縮減。但展望2021年,銀行策...
葉敬誠
宏觀論按
香港人投資物業的心態永不止息,在地產討論區,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如何多買一間樓」。最近便看到有網友提問「用公司名再買樓是否可慳稅」。問題簡單,但答案可以很複雜。 首先要分清「用公司名義買樓」和「購買持有...
葉敬誠
宏觀論按
過去數年,不少香港的發展商也推出自家的高成數按揭以推銷新盤。此類計劃的共通點,是供款初期利率比較便宜,但在優惠期後,利率往往會上升至P至P+的水平。如果借款人不想長期捱高息的話,又有甚麼應變招數呢? ...
葉敬誠
宏觀論按
除了傳統的私樓,不少買家在置業時,也會考慮新界的村屋。但在按揭方面,購買村屋有不少地方要留意。 新界村屋分很多種,以買賣的普及程度排序,包括丁屋、舊屋地的祖堂屋、農地上牌照屋等。市場上說的村屋,一般指...
葉敬誠
宏觀論按
不論是購置物業或轉按,向銀行申請按揭,只要簽署授權文件,銀行便會取得按揭申請人的信貸紀錄。但如果是向財務公司申請按揭,有時便會出現貸款機構要求借款人自備信貸紀錄的情況。而要自備信貸紀錄,其實有一定的難...
葉敬誠
宏觀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