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升勢】大行認「看得太熊」紛上調標指全年目標 惟堅持2024年衰退機會大

個人增值 08:00 2023/09/21

分享:

分享: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未受聯儲局連番加息太大打擊,多項強勁數據反映其底子仍然雄厚;在龍頭科技股推動下,美國股市尚未「見熊」,三大指數及交易額保持高企。外電報導,普遍看淡今年美股表現的華爾街分析師,開始糾正自身錯誤,陸續上調對標指(S&P 500)年終目標的預期。

《彭博》舉例指,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分析師Manish Kabra在上周進一步把標指的2023年終目標從4,300點提高至4,750點,較他最初預期的3,800點高出25%。

此外,Piper Sandler & Co.分析師Michael Kantrowitz和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分析師Greg Boutle的預期目標分別為3,225點和3,400點,均屬賣方預測者中的最淡位。然而近數月以來,他們為了跟上今年美股達15.9%的升幅,而被迫上調對2023年的全年預期。

華爾街承認錯判 但難完全看好

摩根士丹利的Mike Wilson本來堅持做空美股,到了7月也承認自己悲觀得太耐;但他仍然預期美股在年底前將跌逾一成。50 Park Investments創辦人Adam Sarhan表示,今年以來很多分析師都長時間看錯市,及後為了試圖趕上美股升勢,而被迫調整目標。

儘管華爾街分析師大都「覺今是而昨非」,放棄對2023年的原本預測,但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看好美股。例如前述的法興分析師Manish Kabra預期,在消費者開支收緊拖累下,標指到明年年中料將跌至3,800點。

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美國經濟可能得以「軟著陸」,包括整體通脹降溫、零售銷售強勁,又預期聯儲局本周將維持利率不變等;但分析師仍普遍預期2024年美股將會走低。

華爾街今年大跌眼鏡,不過對投資者來講,慶祝為時尚早,只是面臨新一輪兩難局面。 這邊廂分析師一直諄諄提醒,聯儲局抗通脹的努力仍然威脅着美國經濟;但同時那邊廂,美股今年卻克服了同樣的威脅,目前美國企業利潤前景改善,就連美聯儲自己也看不到經濟衰退的跡象。部分市場人士因而覺得︰要是繼續做淡友,就必然再度犯錯。

「分析師可以做明燈;基金經理卻不能犯錯」

儘管聽落有點「風涼話」的抽水感覺,看好美股、尤其青睞科技股和成長股的Adam Sarhan表示,今年以來華爾街策略部門連番錯判,正好說明那些監控市場的人(如策略師、分析師)和那些管理客戶資金的人所面對的風險是如何不同。「作為基金經理,壓力是截然不同的,」他說:「你不單止必須正確,還必須擊敗市場——否則客戶就會離棄你。」

隨著美股今年繼續上揚,大量華爾街分析師已被迫提高其全年預測。 美國銀行的Savita Subramanian、高盛的David Kostin和花旗的Scott Chronert近數月也上調了2023年前景預期,以跟上升幅。
 
美國衰退風險仍在

然而,聯儲局官員已表示,經濟和通脹如果不進一步降溫,將準備再次加息。「債息倒掛」(孳息曲線倒掛)仍然持續,這個公認的衰退警號從未拉得如此長久。

目前令華爾街煩惱的地方在於,倘若聯儲局真的重新加息,利率高企的時期會維持多長。《彭博》引述經濟學家預期,本周議息將維持利率於5.25%至5.5%區間內;聯儲局會於明年5月首度減息,比7月時給出的時間點遲兩個月。按歷史數據,股票投資者如能確定聯儲局何時完成加息,足以帶來雙位數回報。但若然聯儲局停完又加、加完又停,市場將會更難「捉路」。

大摩︰客戶認為2024年更具挑戰

德意志銀行編彙的數據顯示,儘管上半年美股大幅上揚後,投資者在7月的風險敞口看來有所擴大,但目前已相當接近中性。美銀也表示,由於對經濟即將軟著陸的信心不斷增強,股票基金剛出現18個月以來最大的單周資金流入。

Homrich Berg投資總監Stephanie Lang表示,沒有人想到美股升勢會如此之快。她全年一直減持美股,認為現在要擔心的是大多數分析師「轉軚」看好後,卻反而有更多人們本已擔心的經濟疲軟跡象開始浮現。

仍對前景保持悲觀的大摩分析師Mike Wilson表示,他的客戶對於美國經濟衰退是否已完全避免、抑或只是推遲至2024年的爭論日益激烈。他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與我們交談過的大多數投資者都屬於『被淘汰』(pushed out)陣營。他們認為相對於2023 年,2024年對於風險資產來說似乎是更具挑戰性的一年。」

相關文章:

「鱷王」達里奧︰「我現在喜歡現金」 曾稱現金是垃圾 現稱債券不是好投資

【財富自由】34歲提早退休 每月被動收入5.7萬元 只靠簡單投資組合

6成基金經理估美國加息「已完」 沽空中國是最擁擠交易之一

=====
想自己砌高息股組合,低風險兼月月有息收?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