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存儲」成新投資機遇 低碳轉型的關鍵 行業增長驚人
全球地緣政局緊張,加上極端天氣頻生,均提醒我們有必要減少依賴化石燃料、加快能源轉型。而在邁向低碳轉型的路上,能源存儲系統更是不可缺少的骨幹設施。
國際能源署(IEA)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到了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會佔未來十年內新增電力產能的90%,成為全球的主要電力來源。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逐漸超過化石燃料,預計每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將在80GW至88GW之間,遠高於以往的水平。
能源存儲系統確保供應穩定
但在談到脫碳轉型時,很多人都只把眼光集中在能源生產之上,忽略了能源存儲的重要性。在過往,太陽能、風能和水能這些天然資源的多寡與否,一直都要「望天打卦」,例如在晴天日數不足或冬天時,太陽能便可能會失去優勢。由於可再生能源具有這種「間歇性」特質,一個完善的能源存儲系統便顯得相當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把多餘的能源儲起,以便在有需要時再進行分配,從而使整個供電系統更加穩定可靠。
目前業界已發展出多種不同的儲能方式,最常見的有抽水蓄能,水力發電廠會在需求平穩時,把水輸送至地勢較高的蓄水庫,待到需求增加時便開啟水閘,把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並推動渦輪機,從而達到發電的效果。
另一種是電網規模電池,即利用鋰離子、鉛酸及氧化還原液流等電化裝置,在電力充足時把電網或發電廠的能源積累,然後在有需要時釋放能量供電。第三種是太陽熱能系統,通過光伏系統收集能量,然後在需求增加、陽光不足時把能源輸出。
第三種是氫儲能,意思是把電力轉變成氫儲存起來,待有需要時再把氫氣透過燃氣機組轉化為電力。目前氫儲能的效率仍低於其他存儲系統,但由於其存儲容量大幅高於電池、水力或太陽能熱技術,使業界開始對這種技術大感興趣。
市場規模錄得驚人增速
由於能源存儲是低碳轉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愈來愈多國家都加緊推出政策,希望能擴大國內儲能系統的容量,並資助研究和開發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國早前便發表《「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新型儲能將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隨著政府大力支持儲能發展,預計到2025年,相關行業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
此外,歐盟委員會在今年3月亦發表報告,表示儲能方案有助促進能源系統整合和供應安全,並指建立這些脫碳能源系統需要大量資金,建議歐盟成員國提供詳細數據以促進相關的投資決策。
發展能源存儲系統,除了有助我們轉型至低碳式社會,也可帶來誘人的經濟成果。以美國紐約州為例,當地政府的儲能目標是於2025年達到1,500兆瓦、於2030年達到3,000 兆瓦,從而節省掉2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並帶來約3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及創造約3萬個就業職位。
對於投資者而言,能源存儲系統也漸漸成為吸引的投資主題。最近有市場分析預測,全球電池儲能的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108.8億美元激增至2029年的312億美元,年度增長率高達16.3%。這種驚人的增速,將會創造出難得的投資機遇。
【關於作者】蘇可奇為安聯投資駐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師。她負責推動安聯投資在亞太區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和可持續投資產品的開發,並且主導區內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諮詢和宣傳工作。蘇可奇擁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管理碩士學位。 她亦持有CFA協會投資管理證書。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蘇可奇 安聯投資駐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師
欄名 : 安聯投資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