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怪原子彈 科技無好壞之分 ─ 從《奧本海默》反思人工智能
早陣子看完《奧本海默》,電影一開始便引用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比喻奧本海默就如普羅米修斯,將智慧與文明的火種給予人類,帶領人類走進未知的科學領域,其後飽受盡種種懲罰。奧本海默由醉心鑽研物理學,到最後發明原子彈,造成數以十萬計人命傷亡,他對此深感無比愧疚,相信不少觀眾都能感受到其複雜心情。
科學與科技 本質無好壞之分
事實上,科學和科技本質是沒有好壞之分,其影響取決於人們如何運用。以人工智能為例,無論是早幾年已普及的面容解鎖,以至近年ChatGPT、Mid Journey等生成式AI,大眾都已經深悉其貢獻,但同時也有騙徒以此進行欺詐活動,威脅網絡安全。
人工智能盛行 騙徒利用AI詐騙漸多
早前就有報道指出,有騙徒利用AI深偽技術(deep fake),透過實時換臉換聲,誘騙市民提供戶口資料或進行詐騙。除AI之外,其他涉及科技的騙案亦時有發生。根據香港警方數字,2022年網上戶口盜用導致的財政損失超過7,000萬港元。為了保障客戶利益,銀行業早已嚴陣以待,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全面的安全系統,包括以大數據分析配合風險評級系統,抽出高風險個案作深入監察和調查,防範罪案,同時兼顧服務的便利性,確保客戶能輕鬆使用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
銀行面容識別技術 可辨真人或照片影片
就以開戶和登入為例,不少虛擬銀行提供面容識別代替密碼驗證。為免不法之徒單靠戶口持有人的照片登入,面容識別功能內置活體偵測技術,能分別登入者是真人抑或是照片或影片。系統亦會分析自拍照片的背景,推斷是否涉連鎖犯罪行為。此外,銀行一旦發現可疑交易,便會要求客戶驗證身份,甚至經專家再三核實,減低戶口被盜用的風險。不過要保障個人資料和財產安全,最終亦要大眾配合,時刻提高警覺。
今天的面容數據的重要性比得上身份證。市民應避免在他人的電子裝置上進行人面識別,以免被盜取身份用作貸款或其他不法用途。在輸入個人資料及密碼前,應先確認網站真偽。如有懷疑,可直接向有關機構核實。最後,市民千萬不應貪圖快錢,出售或借出銀行戶口予他人,否則便有可能跌入洗黑錢陷阱,誤墜法網。
【關於作者】李家達,虛擬銀行WeLab Bank的行政總裁。土生土長的他,科大畢業後第一份工是跨國銀行的「IT仔」。其後轉戰信貸風險管理業務,短短數年已登上管理層。後來放棄高薪厚職,投身金融科技界,先後參與建立兩間最成功的本地企業,當中包括榮獲中大企業創新指數第一位的WeLab Bank。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李家達 WeLab Bank行政總裁
欄名 : Fintech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