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加油站】工作成癮、追求金錢是「自我破壞」的觀念 哈佛專家︰應追求MoneyZen態度

個人增值 08:00 2023/08/14

分享:

分享:

許多人都認為,不斷工作、不斷追求高收入,才是生活的重點,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很多人為了追求金錢而失去了生活,甚至因此喪命。在哈佛大學獲得MBA學位的金融專家表示,人們需要擺脫錯誤的金錢信念和習慣,追求金錢、聲望永遠都不能得到滿足,要學會找到自我價值的另一面。

每周工作55小時死亡率增
據CNBC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0年至2016年間,長時間工作導致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42%。其中,在2016年,此類原因造成的745,000例死亡中,大部分年齡在60歲至79歲之間,他們在45歲至74歲之間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

Manisha Thakor是認證的理財規劃師和特許金融分析師,擁有哈佛大學MBA學位,她在新書《MoneyZen: The Secret to Finding Your ‘Enough’》中探討了人們過度工作的原因以及長期面臨的風險,她希望幫助大家擺脫工作成癮,以及對於金錢、職業和成就的「自我破壞」金錢信念和習慣。

追求金錢像「餓鬼」、永遠不夠
Thakor還用佛教中餓鬼概念來解釋「永遠不夠」,餓鬼游走在我們當中,他們是尋求愛、歸屬感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他們的真實身份並欣賞他們是誰,而不是他們做了什麼。在傳統佛教的描述中,這些鬼有大肚子,因為它們餓死了這些東西,但它們的喉嚨卻像針一樣小。無論這些美好的事物有多少來到他們身邊,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都無法消化足夠的食物來填飽肚子。回歸現實也是如此,人們建立了這種錯誤的社會觀念,大家為了解決集體的焦慮,不斷追求更多的金錢、工作和更高的聲望,這些東西讓我們變成餓鬼,從而永遠都吃不夠。

Thakor表示,最大的風險就是,當我們最終回顧自己的生活時,意識到的是花了大量時間去追求一些物質,而不是生活本身。另外,這樣的生活模式更會令自己感到封閉,工作的同事也是朋友,也是家人。但她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空虛感,即生活並令自己滿意,每天努力工作,可能賺得更多,但收入的增加並不能帶來生活滿意度。

找到自我價值的另一面
Thakor表示,她確信自我價值等於自己的净資產,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價值的另一面,就是維持健康的財務規劃。過度工作給打工仔們帶來不少健康問題,Thakor提出幾個步驟,幫助大家實現更健康的財務決策。她在十多年前已經提出「MoneyZen」這個概念,指的是對自己與金錢的關係,以及希望金錢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保持冷靜的信心和清晰的態度。「MoneyZen」沒有具體的數字,而是一種心態,實現這個目標主要是建立「財務健康」和「情感財富」的模型。

對於剛剛開始職業生涯的年輕人,Thakor建議留意量入為出,這是建立良好的終生財務習慣的基礎,學會管理債務、留出錢作應急儲蓄、為未來留出一定儲蓄,享受複利帶來的好處。

Thakor建議的健康財務規劃:
1.學會管理債務
2.留出錢作應急儲蓄
3.為未來儲蓄,實現複利收益

相關文章:

與其「窮盡一生追求財富自由」 她們選擇離開高薪厚職 「令自己心靈自由」

45歲提前退休、環遊世界卻患躁鬱症 感悟「内心平靜才是真快樂」

高收入都淪為「月光族」?8成年收入達到這水平!為何賺幾多錢都唔夠用?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