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男擬大灣區退休 2000萬資產足夠每月6萬支出嗎?
香港生活成本高,要儲夠錢退休,是不少打工仔的長遠任務。今期「你財策劃師」的主角,是57歲的Blair,他的女兒在海外讀大學一年級,而太太負責照顧她,因此他跟太太及女兒需要分隔兩地。太太和孩子都持有外國護照,而Blair沒有,但亦沒有需要,因為他計劃退休時可能到大灣區生活或留港退休,到時他和太太一起退休,估計孩子將會留在海外發展事業。
Blair和太太打算回港退休的原因是考慮醫療需要。過去我亦有處理過數個加拿大回流香港退休人士的個案,他們的最大擔心是留在當地退休時,社會保障中的醫療保障並不足夠,所以寧願選擇回流香港,透過購買私人醫療保險而得到期望水平的住院及手術保障。我分享完這些經驗後,Blair用很響亮的聲音回應:「完全明白!」,很明顯這也是他和太太的想法,香港沒有很好的社會保障,因此香港人才會為自己的健康做更好的安排。
大灣區低支出可獲高生活質素
Blair的如意算盤是在大灣區退休生活,估計可以用較低生活費而獲得理想的生活質素,及當不幸身體出現健康問題時,亦可以很快地回到香港治理。除了生活及健康考慮外,退休後如何運用較多的空餘時間都要預早規劃。雖然我未有退休時間表,但目前高鐵已經非常方便,所以我都有想過將來退休後能夠到國內不同地方遊玩,Blair亦完全同意,到國內遊山玩水也是他將來的退休計劃一部份。
居住方面,Blair現時持有兩個自住物業,都已經完成供款,分別在香港及海外,各價值約400萬元,而香港現時居住物業已超過50年樓齡。他目前的香港單位是一人居住,比較狹窄,所以他也在考慮是否要到國內置業,同樣預算在國內便有較大生活空間,他考慮在大灣區中山置業,因為屬於一個中心位置,到不同地方都很方便。至於如何安排香港物業他仍未有具體方案,可能會賣出套現或收租。
Blair其中一個想法,是將來退休後保存香港物業用作收租,估計租金收入約9,000元,到國內退休時另外租地方住,符合他要求的單位,租金約4,000多元人民幣,扣除各項支出後,租金收入仍然有數千元餘下可用作生活費或儲蓄。以Blair退休目標是製造生活費及滿足居住需要來說,我反而建議他不應保存香港物業。以400萬元樓價及每月9,000元租金收入計算,租金收益率是2.7厘,但扣除交稅,差餉及管理費等必須開支後,就算物業能夠無間斷出租及收足租金,收益率都會減少,可能只有2.4厘或以下,並不吸引。
建議沽物業買年金
假如他賣出香港物業,將得到的資金用作購買能提供穩定收入的年金產品,以市場上的年金產品為例,年金收益率可以有5厘或以上,有些產品甚至會按年度而增加收益,遠高過租金收益率。每月能夠得到的入息更多,到時扣除國內物業的租金後將有更多盈餘,可以享受更優裕的生活。
Blair亦可以考慮套現香港物業後,撥出一筆資金用作購買中山單位,便不用再擔心需要支付租金,而餘額可以用作購買穩定收益年金產品,同樣能夠達到相同效果,更不用擔心被迫遷。當然因Blair未正式退休而未有行動,但亦是時候要想清楚怎樣安排。他對年金認識不多,亦有聽朋友說過透過年金製造收益只不過是「搣本」的安排,付出保費購買了年金獲取定期收益,實際是用自己儲蓄支付生活費,另一方面,他聽到朋友說過年金收益率相對投資在股票等的回報亦不吸引,就是這些問題糾纏著他。
認識年金的風險與回報
很多人對年金產品都存在誤解,正如Blair所說,只有年金是「搣本」的。其實就如買股票收息,股價亦會在除淨後調整,只是一般人相信股票的股價會在將來再次上升,所以不算「搣本」,但股價升並非保證的,事實上任何能夠提供高於存款利率的穩定收益的資產都有機會在本金上有變化。另一方面,風險和回報永遠存在相關性,所以不能將兩種不同風險水平的產品的回報作比較。
經過解釋之後,Blair對年金的認識增加了不少,亦明白收益和風險的關係,所以他預算兩年後退休時便會將手上香港物業賣出套現及將資金放在年金製造穩定收入,應付未來在大灣區置業或租住需要及生活開支。
Blair又問到儲蓄保單是否等同於保費融資,兩個名詞有關連性但不相同。保費融資是一種安排支付人壽保單保費的方法,是透過借貸形式持有人壽保單,而購買人壽保單並不一定需要利用保費融資。目前環球利息處於過去多年的高水平,透過借貸持有資產自然利息成本亦會增加,所以是否可行要視乎需要。
假如期望能購買大額人壽保障而不希望全數支付保費,保費融資是其中一個考慮方案。另一方面,透過保費融資持有儲蓄人壽保單的目標是期望能夠賺取息差。以今天利息水平來說亦難有大差別,但以保費融資形式持有儲蓄保單一般都會持有10年或以上才能有較明顯效果,而根據目前市場推測,下半年利息加幅有限或會開始減息,所以借貸成本亦有機會跟隨降低,中、長線有可能回復以往的估計息差。
私募基金佔總資產31%
有關借貸問題要考慮個人還款能力及風險承擔水平,如果能夠接受支付利息,及期望用較少資金擁有需要的人壽保額或是在相同預算下期望得到更大的保障的話,便可以透過保費融資安排。是否進行必須向專業理財顧問查詢。Blair主動約我商討的原因包括他想了解有什麼更理想的投資協助退休規劃,另一方面,他目前持有的私募基金佔總資產的比例近31%,更佔可投資資產近48%,他擔心萬一有任何問題發生會血本無歸,而這基金能夠製造的只是收入,不會有任何價格增幅。
加上這類產品並非公開發售及規管上透明度不足,所以甚麼時候有任何突發性事件發生亦難以預算,相反扣除各樣支出後的收益是6.5厘,相信以一個年金加派息基金的組合或是本地收息股票亦能夠做到類似收益率,而其他都是一些市場上為人熟悉的理財產品,信心較大。
Blair談到他投資股票的經驗,手上持有的大部分股票是由公司的認股權認購而來,現時佔投資股票組合62.5%,早前Blair因為擔心美股波動而決定套現部分,因此增加了現有的儲蓄金額。如果他對公司的未來前景有信心及內部運作很熟悉的話,當然可以繼續持有,否則股票表現始終容易受經濟周期影響,所以他應該考慮能否部分套現而將現有資金配置到一些能夠派發收益的工具。
他說現時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學習及參與投資,所以打算退休後會認真學習投資股票及參與。我跟他說這種想法不太理想,原因是輕視了風險。退休人士沒有工作入息,如果再進一步增加投資風險,股票價格下跌的話可能會失去再追回失地的機會。我向他查詢公司退休金計劃細節。由於他年資已超過10年,所以在離職時能夠全數提取,而這筆資金亦佔他總資產14.4%。
公司曾經轉換過退休金計劃基金經理,Blair的退休金計劃中有一半是以往遺留下來有保證回報5%的基金,另外一半是過去十多年投資在不同基金的累積資產。由於他採取分散投資策略,投資分布在歐洲、美國及亞洲等市場,過去10年亦能夠享受到美國股市升幅帶來的好處,雖然上一年股市有調整,但整體仍然獲利不少。
退休基金宜保持靈活性
如果要進行職業退休金計劃內對基金的指示,通常都要一個多星期才能夠完成,變相靈活性不足,因此當Blair還有兩年左右便退休,便應該增加資金的靈活性,可能需要逐步將退休金計劃的基金轉換到一些較穩陣的選項;如希望繼續追求潛在高回報的話,便應該增加其他零售基金的比重。
Blair想為退休入息做安排,所以我為他初步計算現時的組合的收益狀況及與他的期望的差異。目前能夠製造收益的資產包括銀行存款,私募基金及部分派息股票和基金,估計每月收益約4.4萬元,相比可投資資產1,438萬元來說,年度收益率約3.7%,亦算不錯,但有大部分來自單一私募基金,而且仍不足以應付目前需要的生活費。所以Blair應該增加派息資產,當中亦可以考慮一些比較平穩的收益類別。而部分他持有的股票的股息率只有2%,實在偏低,除非是追求長期資本增值,否則這類並不屬於優質派息股票,有需要作出適當調配。
最後,以他目前生活費每月6萬元計算,現有1,438萬元可投資。資產只要達到5%年度收益率,然後按討論時配置資金到派息股票及基金,年金及儲蓄保單等,便可以為Blair及太太在退休時提供滿意的生活費。
【原文刊於第814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