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沙夫豪森廠房深度遊 親證IWC 「高爾夫球式」自虐錶殼
為紀念IWC創立150周年,位於沙夫豪森近郊的Manufakturzentrum製錶中心花上21個月時間,於2018年落成。5年前後,世界翻天覆地改變了不少,而品牌仍能提供穩定產量,這個製錶中心厥功甚偉,今天就帶大家一睹其真貌。
先跟各錶迷回帶,由IWC創辦人美國波士頓工程師 Florentine A.Jones在瑞士小鎮沙夫豪森的萊茵河畔,創立了瑞士最早期的機械制錶工廠。經過150年的演變,品牌決定在沙夫豪森近郊開設一所全新名為Manufakturzentrum製錶中心。
將150年技術重新整合
製錶中心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集所有製錶流程所需要的部門(如機芯部件製作、機芯組裝和錶殼製作等)整合於同一地點,從原料、單一機芯零件,到完成自製機芯,都可以在單一樓層依序完成,無疑加快製錶流程效率、每個部門的穩定性。
建築風格採用透明設計,靈源自自現代博覽會展館,品牌CEO Christoph Grainger-Herr表示希望以現代主義建築美學如在黑色邊框的玻璃外牆,融合展示空間、工作坊和工程的展銷會的建築空間,來呈現品牌在手錶設計哲學,這也是錶界甚少有的統一管理生產流程方式。
單是機芯零件製造的車間已經可以生產大約1,500種機芯零件,包括52和82系列自動機芯、59系列手動上鏈機芯等;此外,還生產像底板、夾板、擺陀等複雜零件,以及擒縱叉、游絲、閂鎖裝置等小零件,甚至負責製造萬年曆、年歷和陀飛輪等複雜功能零件。
而整個造機芯零件的步驟都由自動化機械製作,以最先進的電腦操作的車銑復合機製作出精細度極高的零件。另一方面,連不鏽鋼、 鈦金、鉑金等錶殼原材料,就連品牌最新 Ceratanium(去年在Topgun系列中全起用的瓷化鈦金屬)都在此研發以及生產製造。
從透明度和故障模式出發
腕錶零件是唇齒相依,除了由機器製造分毫不差的零件,還需要為專業工匠組裝和檢驗。IWC 將不同機芯系列的組裝過程規劃成專門的組裝綫,作出精細的分工,個步驟委派精於不同領域的專家來負責,讓整個過程無縫接軌。
而筆者最欣賞的,除了他們對自家技術的自信和透明度極商大,仔細無遺講解流程,由錶殼材質製作,如何打磨等一一示範。重中之重,他們在研發新錶時,又或捱推出市面的腕錶作最後QC,都經過多次反覆的試驗,那種對出品品質的要求,其繁複的研發及管理體制,自然投以信心一票。
品牌人員帶我們走進檢查部門,觀看多種「虐待」自己出品的嘗試錯誤法(Trial and error),品牌稱此程式為「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並設有30項嚴苛檢測,包括在銹蝕、紫外綫、磨損、極端氣候等程況下的測試,看看材質在極端狀況下的材質的反應、運用物理運動來計算不同零件所能承受的壓力等等。畢竟他們明白由輪系、轉軸、齒輪或游絲尺寸等都通過嚴謹檢驗,杜絕可出現的誤差,才能面對用家戴上手後經年累月的「磨練」呢!
產品查詢︰2668 5456
撰文 : 黃鑑江
欄名 : 型男玩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