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寫投資 對的時機,要有對的平台
蘋果公司月初公布其頭戴式空間運算裝置Vision Pro,以混合實景提供沉浸式體驗。傳媒試用後紛紛對其空間感、影音效果和操作方式均讓人讚不絕口。有評論更指Vision Pro將如當年的智能手機一樣,創造全新的社會運作模式。筆者從事金融業多年,認為科技除了為生活帶來更便利和色彩,亦為投資市場帶來龐大機遇。
回顧過去10年,投資者對科技業竉愛有加。單是行業龍頭FAAMG (Facebook (Meta), Amazon, Apple, Microsoft, Google),市值就已爆升800%至超過10萬億美元。筆者身邊很多早著先機的朋友至今已在市場獲利甚豐。但亦有部分投資新手雖看好科技業前景,亦礙於得不到選擇投資產品的專業意見,或者認為投資程序複雜及準備功夫繁多,所以一直沒有實際行動。
複雜投資程序令人卻步
其實金融科技近年已改寫個人投資服務。今天,只要在手機上指尖一揮,就可以買賣心水股票和基金。即使不想花太多精力在投資理財上,亦可將投資任務交給智能理財顧問,隨時獲取專業理財建議及追蹤進度。
如果看好某一行業的前景,有意主動出擊投資心水板塊,可利用基金產品投資一籃子公司,分散風險。市場上的基金產品包羅萬有,甚至花多眼亂。筆者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前,可留意交易平台是否有為客戶綜合和分析專家意見,並整理出熱門投資主題(如創新科技、醫療科學、ESG等)。舉例說,ChatGPT熱潮令市場對AI公司大感興趣。一個理想的基金交易平台就能提供AI科技的投資主題,並羅列表現出色的相關基金產品,省下投資者不少的準備功夫。
交易費用阻礙部署
此外,筆者亦建議投資者留意平台的收費模式。傳統收費模式大多是在每次交易時收取基金價值的1-2%作為認購費。有市場調查結果發現,投資者平均一年調整基金配置四次。由此推算,一年下來,客戶單是基金買賣已先蝕近8%。不過近來亦有平台推出只收取基金價值0.08%的月費模式,投資者不但能節省交易費用,同時也不用再被昂貴的認購費影響投資決定,提高調整部署的靈活性。當交易費用不再是個障礙,投資者自然能隨時緊貼市況捕捉良機。
總而言之,投資當然要考慮市場因素,但選好交易平台,亦能化繁為簡,提高投資效率和回報。
【關於作者】李家達,虛擬銀行WeLab Bank的行政總裁。土生土長的他,科大畢業後第一份工是跨國銀行的「IT仔」。其後轉戰信貸風險管理業務,短短數年已登上管理層。後來放棄高薪厚職,投身金融科技界,先後參與建立兩間最成功的本地企業,當中包括榮獲中大企業創新指數第一位的WeLab Bank。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欄名 : Fintech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