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患危疾 逾7成人選擇私家醫院治療 人均保障缺口達120萬元

個人增值 08:30 2023/06/02

分享:

分享:

保誠保險有限公司發佈「香港家庭危疾抗力調查」結果發現,當提及到被診斷患有危疾的擔憂時,超過七成(74%)受訪者傾向到私家醫院進行治療。無論有否購置危疾或醫療保障的受訪者,他們都憂慮未能應付私家醫生的醫療費用。根據保誠的年度理賠報告以及由醫思健康提供的最新醫療費用數據推算,在職受訪者的現有資金只足夠應付約四成的保障需要,而平均個人危疾保障缺口則高達港幣118萬元。

平均危疾理賠金額達70萬元
現時患上危疾的概率較高,根據保誠2022年個人壽險理賠報告顯示,平均理賠金額達70萬元,其中,首5位主要危疾理賠原因分別是癌症、心臟及血管疾病、原位癌、早期甲狀腺癌或前列腺癌及中風。

危疾保障缺口如何計算?
危疾保障缺口=所需疾病保障金額(保障需要+估算因患危疾而造成的收入損失)-現有危險疾保障

保誠調查引述醫思健康提供最新的醫療費用數據推算,現時港人所需危疾保障金額為208萬元,整體平均現有危疾保障為90萬元,最後用所需危疾保障金額208萬元減去整體平均現有危疾保障為90萬元,得出受訪者平均個人危疾保障缺口高達118萬元,現有資金只能應付約43%的保障需要。

保誠首席市場拓展及保險夥伴營銷總監吳詩雅表示,愈來愈多港人透過健康檢查或基因檢測於較早階段發現危疾及其潛在風險,令以往的多重危疾或絕症變得有病可醫。然而,長期抗病會引致醫療成本逐年攀升。隨著市民對醫療服務質素的要求有所提高,卻未有足夠儲備去應付私家醫院的醫療開支,令家庭對這些風險的抗力更見不足,情況令人擔憂。

34%記不起保險保障範圍
根據保誠調查顯示,仍然有4成受訪者沒有危疾保障,隨著年齡和婚姻狀況的改變,所添置的危疾保障亦有所增加。而對於6成已有危疾保障的人群而言,大部分人買危疾保險是因為害怕個人疾病影響家庭。其中,有74%受訪者認為現有保障仍未足夠,而逾3成(34%)已經購買危疾保險的人士更記不起危疾保障涵蓋的範圍,反映香港市民有迫切需要提升家庭對抗危疾風險的能力。

另外,仍存在其他方面的顧慮,包括有74%受訪者擔心醫療費用,71%擔心保險保障範圍,以及61%受訪者擔心接受治療的等候時間。

倘配偶患危疾 僅4分1有足夠儲蓄支援
較多受訪者認為,當家人不幸患上危疾時,財務方面難以應付。其中,只有近半(49%)受訪者已為配偶購買危疾/醫療保障,而只有接近四分之一受訪者認為他們在配偶患上危疾時,有足夠儲蓄給予配偶經濟上的支援。另外,只有逾四分之一(28%)的受訪者已為父母購買危疾/醫療保障,更只有少於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有足夠儲蓄承擔父母患上危疾的治療費用。

選擇保險不容隨便 Z世代應如何揀選合適自己的保障?

醫療開支上升 僅12%港人有信心應付3大危疾

=====

【ET財智Talk】環球股市升幅達1-2成 哪些股票市場最有潛力?哪些板塊將持續跑贏?安柏環球雷志海分析部署策略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