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話】買10多元甜筒拒付小費 店員當場翻臉 女子炮轟美國小費文化失控
北美地區的小費文化由來已久,結賬時付一定比例的小費被視爲禮儀,但近幾年人們愈來愈對這項傳統感到厭煩,出現「小費疲勞」(Tip fatigue)。美國女子Sydney Littlefield近日拍TikTok短片炮轟小費文化已失控:她去雪糕店買一個2美元的甜筒但沒付小費,店員因此當場翻臉。視頻一出即在網上引發是否該取消小費的爭論,女子幾日後再在《新聞周刊》(Newsweek)實名撰文詳述經歷,獲得很多美國網友支持和共鳴。
拒付小費 店員當場翻臉
Littlefield的TikTok用戶名為@poorandhungry,有23.7萬粉絲。她在片中講道,自己走進當地連鎖雪糕店Ben & Jerry's,只點了一個不加冰淇淋的華夫甜筒,售價2美元。
就在她把卡放在iPad收款機上付款時,出現了給小費的選項。由於認爲這單交易並沒有提供什麽服務、只是單純的銷售,她沒有給屏幕上推薦的20%、22%或25%小費。
Littlefield表示,如此比例的小費相當荒唐:「我當時想,你就只是遞給了我一個2美元的甜筒,我不會爲此給你1美元的小費。」
她説,當她點了「不給小費」 選項後,店員很不高興。Littlefield在片中模仿了店員當時的反應:雙手拍打桌子,露出生氣、不耐煩的表情。
她指出,這種反應很不合適,即使她買了100美元的冰塊而沒給小費,店員也不該當顧客的面做出這種動作。
女子:無提供服務 收小費不合理
Littlefield在《新聞周刊》的文章中說,自己以前也是一名食品服務人員,很自豪能為每位客人提供美好的客戶體驗,並期待收到小費。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在面向客户的崗位上表達過想要小費,更不用説直接向客户索取了。
她認爲,如果銷售中沒有提供任何服務,那麼收小費或服務費就不合理。Littlefield解釋,她無意讓任何人感到被輕視,但並非所有與顧客的互動都值得給小費。「當然,如果增加了舀冰淇淋或定制訂單的服務,我會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金額。在結賬時將物品交給某人不是服務,我覺得這是消費者感到服務費疲勞(service fee fatigue)的地方。」
有錢人花費原來好少?每月外出用餐開支僅1600元 9成富豪常用優惠券
「小費疲勞」席捲全美
截至5月30日,上述短片已有43萬點贊。在Tiktok視頻和《新聞周刊》文章評論區,都有許多網友留言批評美國的消費文化。
一名網友說:「我百分百贊成在餐館給小費,但小費文化已經失控了。每個地方都想要小費。」
另一名網友抱怨,甚至在自助販賣冷凍酸奶的地方,也有支付小費的提示:「我做了所有事情!給小費是為了什麼?」
還有網友表示:「服務員、酒保等等,是應該給小費。但不是任何人。」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為店員辯護,因為他們並不是設置小費系統的人:「屏幕出現小費提示不是她的錯。她沒有控制權。她可能只是今天心情不好。」
美聯社1月報道,隨著愈來愈多企業採用彈出小費提示的數字支付方式,小費疲勞正在席捲全美。《華爾街日報》本月初亦報道,美國各地機場、餅乾店和咖啡館的自助結賬機,會出現提示要留下高達20%的小費,讓許多消費者感到惱火。一些受訪者直斥這是一種情感勒索,因為顧客看到提示後會因內疚感而被迫給小費。有研究人員和勞工倡導者批評,小費增長是僱主在將提高員工工資的責任推給消費者。
香港有咩收費應淘汰? 網民力數6大「無理」費用 「零服務都要加一」
【開市追揸沽】債限達協議港股見底未? 美團、網易績後部署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欄名 : 知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