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太多錢也要斷捨離?慳家隨時「過度儲蓄」!銀行存款夠用就好
儲蓄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當人們開始思考未來時。有些人一味儲蓄,希望在退休後能夠有足夠的財富享受生活,但過度儲蓄,也可能意味著他們在當下無法充分享受生活。可是完全不顧及未來,將所有收入花費一空,未來一但遇到財務困境,就會無法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找到支出和儲蓄之間的平衡點是至關重要。
擁有比房屋價值更多的財富已足夠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理財專欄作家Paul Benson指出,擁有比「必要的」更多的財富,就是過度儲蓄,他的定義是當預期將在100歲時,會擁有比持有的房屋價值更多的財富就足夠了。每個人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也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我們的健康狀況如何,需要什麼樣的護理費用,但老年時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已經提供了一種次要形式的財務保障,加上比房屋更多的財富之外,就是過度的儲蓄。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因儲蓄而犧牲的東西。例如,如果為了將50%的工資存起來,導致無法在周末與朋友社交,或許可以考慮調整儲蓄比例,讓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儲蓄意味著為未來的利益而放棄今天的支出,影響人們享受當下的生活,Paul Benson指出,有些人會有特定的目標,可能是將大量財富傳給下一代,希望在生命的盡頭留下有意義的資產,以便在離世後繼續發揮作用,以資助子孫的教育開支、支付房屋押金等,然而,他發現有時人們的目標,更多地取決於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而不是真正對他們有意義的目標。過度儲蓄不一定明智的選擇,因為金錢有限,確定自己的最想達到的目標,並確保金錢真正運用於希望發生的事情,才能找到一個合理的開支平衡。
《Die with Zero》的作者Bill Perkins説道,「人死後,金錢毫無價值」最大原則是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最大化,將自己錢在離世前用完,無論是給予子女、給予自己的愛人或是慈善機構。
分配財產不要等百年歸老 《Die with Zero》作者︰「死後金錢毫無價值,趁子女年輕時給予財產」
金錢是一種推動力,快樂是我們的目標。Paul Bensonq提到,花幾個月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環遊澳大利亞,在 20 多歲的時候在歐洲背包旅行,或者支付托兒費用或請清潔工的開支,所給自己的一些減壓時間,雖然這些開銷會削弱儲蓄。但發揮的價值,無法用錢來衡量。明確金錢和快樂的關係,並選擇一種真正符合自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財務管理方式才合理。
撰文︰HKET理財組
【開市追揸沽】聚焦債限談判進展 快手、美團業績前瞻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欄名 : 理財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