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月入11萬 每月洗剩1.5萬 想細屋搬大屋竟感到吃力

博客 13:30 2023/05/17

分享:

分享:

今年35歲的Tak,是位公務員,跟太太育有一位3歲的孩子。家庭月入11萬元,每月仍有1.55萬元的盈餘,相對香港家庭來說,生活水平絕對不錯。這次Tak跟我商討的目標很清晰,便是希望兩年內換樓。我問他是否已計算過個人的負擔能力,他說有計算過,所以感覺比較吃力。因為目前已經每月需要還款3萬多元,如果再要多一個物業,供款可能會達到4萬多元到7萬元,而且亦沒有足夠首期。

他自己亦知道沒有可能同時持有兩個單位,所以打算賣出現時居住物業,然後再買入新單位。先不分析財力,我想先了解Tak是否有了解到換樓的真正需要,例如是為了享有更大的生活空間還是因為想孩子的教育安排或是更有其他呢?Tak提到,主要是希望能夠改善生活空間,他一家目前居住的單位大約550平方呎,一家三口加上工人不算擠迫,但想到孩子會長大,到時便需要更多空間。加上他曾經居住在近700平方呎的單位,所以能力容許的話希望能夠回復到那個水平

沒足夠首期多買一個物業

我再問他是否已經有任何目標單位,能夠符合他的預算,即1,000萬元有近700平方呎的居住環境。Tak目前居住在港島區,他說在附近肯定難以找到符合預算的單位,所以他亦考慮轉移陣地到將軍澳區。目前孩子三歲多,正在位於居所附近幼稚園上學,非常方便。假如將來真是搬到將軍澳區,當然香港鐵路系統四通八達,由將軍澳區去港島區上學亦沒有問題,不過對小朋友來說都始終較為舟車勞頓。

而他亦計劃孩子的小學及中學,亦會在現時居住的港島區讀書,所以我亦問Tak會否考慮港島區一些樓齡較大的屋苑,相信只要付出多一些,亦有機會找到適合他需要的單位。但Tak笑說他就是不想住在這些舊屋苑,希望能夠住在將軍澳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那些屋苑較新,有會所,亦有很多設施適合孩子。歸納了各種考量,我相信對Tak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將目前單位租出,另外租住附近一個面積較大單位,保留在現時地區生活。

我分享了個人的經驗,當我孩子還是很小的時候,我兩夫婦考慮學校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需要方便照顧。始終孩子還年幼時容易有不少問題發生,例如生病,意外,打風下雨或是其他緊急事情需要接送,所以我們選擇幼稚園及小學時,都會選離住所步行距離範圍內的學校。另一個亦很重要的好處是能夠和孩子一起上學去。大家可以手拖手在途上有說有笑,這些是金錢不能買到的寶貴時間。我們時常聽人說要爭取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其實這些上學時間便是黃金機會,如果乘搭校車便難以做到。

從金錢角度來說,這種做法對Tak亦較為可取,因為可以減省不少因改變居住環境而牽涉的成本,例如買賣物業稅款及裝修支出等,動輒可以是過百萬的開銷。尤其是我留意到Tak目前的流動資金並非充裕,所以更加要想清楚才行動。Tak問到是否可以考慮將目前單位賣出,只租住單位,然後將賣樓所得來的金額用作投資?我認為有真正居住需要的話便應該持有物業,所以不鼓勵他這種策略。如果將來不幸面對業主迫遷,可能沒有了居住地方,構成很多花精神及時間的問題。

早年結婚生子動用大部分儲蓄

我亦注意到Tak的財富水平相比他現時的收入並不相稱,所以向他了解原因。原來他增加到目前薪金水平都只是3年時間左右,而這幾年因結婚及生育孩子而動用了大部分儲蓄,所以沒有多少盈餘。既然如此我建議Tak更加要把握現時的收入水平多儲蓄,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使家人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但不要因增加收入而花費更多。

當儲備不足的情況下花費更多來提升生活空間,會減弱未來財政上的抗疾力,問題出現時便難以應對。辛苦工作及儲蓄到金錢當然應該要花費,但必須考慮花得其所及將來的需要。所有決定都是取捨,假如今天要提升生活水平而用多了錢,到將來便有機會因沒有儲蓄而放棄生活水平。

我先前提出租住目前地區較大單位,來改善生活空間的建議,可以令他減少支出及多儲蓄,亦能夠改善生活空間,更能夠為將來規劃,特別是孩子現在只是3歲多,未來的教育及培育支出相信不是小數目,需要及早準備。而且目前持有的單位買入時間只是三數年,就算賣出套現,能夠得到的額外資金都不會多,不要隨便行動。

了解到居住上的安排之後,Tak進一步查詢以長綫來說應有甚麼規劃。首先我留意到Tak目前的人壽保障有400萬元,但銀行按揭欠款有700萬元,所以在未討論任何增值方案之前,我鼓勵Tak要先做好風險管理,需要有足夠的人壽保障。他應該好好把握目前年輕及健康的身體狀況而購買足夠的人壽保障,減少未來的責任與負債的問題,至於多少保障才足夠呢?除了應付債務需要額外增加300萬保障以外,便要考慮照顧家人的責任問題,尤其是Tak是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以孩子3歲來計算,預算有22年的養育支出及太太未來的生活需要。考慮以現時每月支出約3.5萬元計算,一年便需要42萬元,未計通脹下,便有924萬元的保障額的需要。由於Tak仍然年青,可以購買沒有儲蓄成份的定期壽險作為保障安排,相對負擔只是很少,絕對值得即時執行。

需安排保險及應急錢

雖然太太並非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但有任何問題而導致早逝的話,亦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所以亦應該按收入及家庭貢獻而安排人壽保障。根據Tak提供資料,一家三口都已經準備了滿意的醫療保障,另外Tak亦有200萬元消費性質的危疾保障,我建議他應該增加最少100萬元終身保障的危疾保險,太太當然亦要有類似安排。

為孩子購買保險產品的主要原因是要把握保費廉宜優勢,所以必須購買一些保障終身的保險產品才是高性價比,包括有現金價值或儲蓄成份的人壽及危疾保險。目前現金儲備15萬元,只能夠應付兩個月的支出,所以我建議Tak需要增加應急錢到最少等同3個月支出金額,甚至6個月,即是等於22.5萬元到45萬元。

所以未來幾個月的主要理財策略,是應該準備足夠的應急錢及購買適當的保險保障。Tak購買了扣稅年金,最初以為可以盡享供款稅務扣減,但結果當然是失望。如果他能夠早些和我商討,根本上從他二人的收入狀況,我已能夠估計只會得到一半的稅務扣除額。市場上有很多資訊,難以確保全部都是準確無誤,所以必須多了解及向不同人士查詢才能減少錯誤決定,這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其他讀者知道。

如果Tak已經供款到年金計劃,便可以考慮增加風險而月供一些較為進取的項目,例如股票或基金的儲蓄計劃等。Tak本身亦有參與股票投資,基金便未有接觸過,而買股票的目標是收取股息為主。話雖如此,但經歷過上年股市波動導致股價跌幅誇張的情境後,今年初見股票稍為回升,便賣出套現部份股票。

這些行為很慣常地出現在一般投資者身上,最初打算長綫持有,但經歷過市場波動之後便將長綫計劃變成短綫,之後更不清楚應如何繼續。所以好的理財成果需要靠良好理財習慣及健康理財心態來維持,並非一日便能成功,需要持續學習。我建議Tak可以將大約三分二的投資資金用作股票及基金類的投資,餘額配置在較平穩收入的安排,年金以外亦能夠將資金投放在一些儲蓄為本的人壽保單,潛在回報有機會較保證成分較高的年金為高。

【原文刊於第808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開市追揸沽】恒指季檢結果出爐怎部署? 騰訊業績前瞻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