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窮盡一生追求財富自由」 她們選擇離開高薪厚職 「令自己心靈自由」

個人增值 21:40 2023/05/13

分享:

分享: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追求高薪厚職,並且不斷地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和金錢。然而,有些人開始意識到,這種追求可能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他們開始尋求一種更簡單、更自由、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是極簡主義生活。《今天就過喜歡的生活》作者、YouTuber蘭達&維尼 頻道經營者。是一對脫離打工生活,由典型金融業上班族,轉為自由業、過著極簡生活的姐妹。從整理物品,到整理思考、整理人際,都有著極簡生活的方法,以放下物質的束博,追求真正的自由,著重身體、心靈與生活方式的真切體驗。

及早追求想做的事

她們提出金錢,不善不惡,只是經驗的流動。有些人覺得自己雖然很想離職卻踏不出那一步,其實只是因為不夠痛苦而已,或沒有發現自己其實很痛苦。但不跟隨內心的生活,痛苦將一直存在,直到人生出現重大轉折才知道應作出改變已經太遲,不如及早勇敢追求想做的事。

想離職? 先做好心理建設

很多人常常問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又不敢離職,應該如何是好。她們認為要知道離職比較可怕,還是不離職比較可怕,就著這個議題,依據過往的經驗與邏輯判斷,提供三條可以選擇的路向

  • 不離職,反映現時的工作亦有好處,專注工作並感恩。
  • 先不辭職,但餘下放工時間投入喜歡的事情,投入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提出離職後可能會發生最可怕的三件事,例如:存款減少可以做的事?家人不支持可以如何說服?創業失敗怎樣調整方向?

另外,害怕裸辭後的生活會失去預算,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四大思維,給予自己更多對生活的想像:

  • 離職沒錢大不了再回去工作,就算打工也可以,生計問題怎麼樣都可以解決。
  • 不離職但長期內心鬱結、生病,或要購物或大餐平衡心理,不離職也可能會沒錢。此外,穩定的工作未必是一生絕對的保障,經濟局勢難以掌握,離職創業縱然可能會沒錢,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百分之百確定的,能夠確定的自己的內心是否平靜。
  • 不離職覺得痛苦,想到離職之後也痛苦,就選擇現在相對不痛苦的選項,隨時間、機遇所影響,自然而然我亦能做出自己更偏好的選擇。
  • 為當下設想,可能明日就不在這個世上,擔心未來也應該擔心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實理想

職場路漫漫 想「中場休息」 做好5項準備 裸辭不怕財務問題

看似苦行僧生活 其實更感自由

蘭達及維尼不走和普遍人相似的路,因為 不喜歡勉強自己就把高薪金融業工作都辭掉,沒有正職和穩定收入;亦沒有進行任何投資、保險及退休規劃;沒有想買樓買車,也沒有特別想結婚生子,反且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目前姐妹倆住在「沒有附設廚房、空間不到十坪的小套房中,沒有大沙發、大衣櫃、大書櫃、大書桌、大冰箱,也沒有除濕機、空氣清淨機、洗衣機、吸塵器、氣炸鍋等」,他們不開電視,也不用冰箱。 家中只有露台、能做瑜珈的地墊地板、一人一張的單人床組,及簡易浴室。

此外,她們更「不保養、不化妝、不吃保健食品、不用洗髮精、不追求時尚、不更新3C產品、一天吃不到兩餐,自己煮飯時不落油、鹽或糖,而且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 外人可能覺得這是「看似苦行僧般的生活」,但實際上對她們來說是「極樂世界般的生活」。兩人只試著聽身體和心靈的需求,並減省生活中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人事物,結果不知不覺就變成這樣的狀態。

不再為賺錢而忍耐 消除了「沒錢的擔憂」

她們提出,擁有物品的數量持續減少,但富足與自在的感覺日漸增加。不再為賺錢而忍耐,不再為未來過度擔憂。與其要消除「沒錢的狀態」,是消除了「沒錢的擔憂」。對她們來說,擁有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幸福或更滿足,相反,這些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壓力和不安。藉由減少物質和情感上的負擔,他們可以更加自由、輕鬆、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減少對金錢和物質的依賴,並找到了一種更加平靜和滿足的生活方式。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或是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嗜好,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意義。

極簡主義生活意味著減少物質和消費,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關係、健康、學習和創造。這種生活方式可以有助減少壓力、焦慮和浪費,同時提高對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畢竟人生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過法,要做到擺脫對金錢的擔心,窮盡一生追求財富自由,不如先令自己心靈自由地生活。

【財務自由】寫網誌年賺逾500萬元被動收入 33歲年輕媽媽:我一星期只工作10小時

=====

【開市追揸沽】巴郡股東會投資啟示 滙控股東會後股價影響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