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孩家庭月月清 丈夫加按借400萬 支援內地生意 如何改善家庭理財?
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Michelle,是這個專欄的長期捧場客,她認為專欄的內容全面及分析意見專業而中肯,所以今次來電郵諮詢自己家庭的理財規劃。Michelle今年41歲,是一位證券公司主任。她跟43歲的丈夫育有兩名分別4歲及8歲的孩子,今次希望我為她進行家庭理財咨詢。
Michelle提供的資料,顯示她每月收入剛好可以應付開支,情況並不理想,所以我向她了解每月的現金流狀況。原來Michelle家庭每月支出約6萬元,丈夫會負責大部分,約5萬元,所以Michelle的3萬元支出主要是個人的使費及部分家庭的生活費。
每月家庭支出6萬元
她在現時公司已工作了十多年,雖然過去幾年經濟及投資環境不理想,但是她的工作尚算穩定,她估計未來都應該不會有變化,自己亦不打算改變,反而丈夫近年工作上變化較多。她的丈夫經營的是家族生意,由於在上年其他合夥家人因某些原因而退出生意,他當時亦協議會將公司的現金提供給家人,而他只會保留這盤生意自己營運。因此從資金上來說可算是由零開始,所以Michelle亦不想增加丈夫的煩惱,沒有和他討論家庭財政上的安排及風險。
由於丈夫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我便和Michelle討論家庭保障上的安排。她和家人擁有約10張不同類別的保險保單,但不知道是否足夠,所以都希望能夠透過今次諮詢多了解目前的保險保障安排狀況。Michelle和丈夫聯名持有的物業現時樓價約650萬元,多年前購買作結婚用途,很早已經完成供款,之後孩子出生地方不夠用,便決定租用較大單位居住,而所購買的物業便用作出租用途。
丈夫加按借400萬 宜增壽險保障以對沖
由於丈夫在內地工作,想購買寫字樓自用及出租,所以上年透過加按香港物業而套現了一筆資金用作購買內地寫字樓,目前的物業按揭貸款仍有26年需要供款。談到按揭400萬元,兩夫婦並沒有購買人壽保險應對風險,Michelle解釋自己已有定期壽險保障200萬元,因為物業以聯名持有,所以她相信已有的人壽保障已足夠應付自己的借貸部分。另外因為按揭供款年期為26年,要額外準備資金應付未來人壽保險的保費將會持續增加,所以她以為沒有需要便不再理會。而丈夫沒有任何人壽保障,更認為沒有需要,他相信萬一有資金需要亦能夠從公司調動資金應付,不過Michelle感覺牽涉到丈夫公司的金錢問題會較為複雜。
按揭400萬元是以聯名形式申請,但其中一方因任何原因而不幸身故的話,都需要償還總額,所以Michelle都應該額外增加人壽保障額200萬元。而丈夫亦應該公私分明,不要將家庭物業的借貸和公司營運拉上關係,應該額外準備4百萬人壽保障額,他們可以透過定期壽險安排,將成本降到最低。
物業仍有26年需要供款,但隨着時間過去,家庭財富應會有增長,未償還按揭隨時間應會降低,所以需要購買的定期壽險可能只要持有10至15年,便已不用擔心因任何一方早逝而引起家庭財政困難。而且現時他們家庭的200萬元總人壽保障額,還未考慮兩名孩子未來的資金需要,萬一現時其中一方不幸離世,收入必然受到打擊,但生活仍要繼續,甚至到孩子長大在學習上的支出亦會增加,未計丈夫公司的資產狀況,今天家庭資產的金額在面對潛在財務衝擊的抵禦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
而且他們年幼的孩子只是4歲,如果Michelle夫婦沒有安排足夠的人壽保障的話,萬一其中一方有病或意外都會導致未能繼續賺取收入,將會嚴重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雖然丈夫很有信心有事時可以運用公司資金應付難關,假如屬實,便沒有需要加按香港物業套現來購買寫字樓。
國內寫字樓物業大約價值300萬元,購買時需要全數支付樓價,但按揭是400萬元,是否代表樓價以外還要準備更多流動資金呢?這方面我沒有和Michelle討論。假如Michelle的財政狀況真是沒有多少儲蓄及流動資金,有問題發生便很容易導致周轉出現問題,在未能儲夠足夠儲備應付生活需要之前,便應該認清目標,運用人壽保險的槓桿特性為自己及家庭建構適當風險安全網。
我明白現時的大環境是欠缺周轉資金加上疫情影響令生意難做,但我亦很明白正如中國人的說話「禍不單行」,人身風險是不能估計何時出現,發生及影響程度,所以我亦不厭其煩地向Michelle強調,雖然丈夫已經有不少問題要處理,但辛勞工作都是為了家人未來生活,所以今天為家人着想便應該盡早做好保障規劃。
兩份危疾保單 合共僅保80萬元
其實Michelle對疾病相關保障尤其緊張,所以她主動問到現時的安排是否洽當。她有兩份危疾保險保障保單,一份保障期到80歲,另一份到100歲兼有可以多次索償特點。她說購買的保單是沒有儲蓄成份的,但又說保單有現金價值,所以Michelle自己都不太清楚真正買了甚麼。她笑說,和保險顧問相識了很長時間,所以對他很信任,因此沒有詳細了解過去的保單的安排是否最適當,她想起當時保險顧問跟她說無論如何都要有些現金價值的。
雖然當時Michelle希望購買沒有儲蓄成份的危疾保障,而保險顧問卻安排了有的給她,今天看情況反而錯有錯着。因為Michelle現時支付的是均衡保費,假如她持有的是定期危疾保障,未來的保障期內支付的保費將會持續上升。現時的兩份危疾保單中,一份年費9,000多元,保障額60萬元,只能夠索償一次;另一份年費7,000多元,保障額20萬元,容許最多三次索償。兩份保障總額共80萬元,並非很大的保障額,而且只有20萬元是終身保障。
Michelle自己對只有80萬元保障額都有些憂慮,擔心不足,所以在考慮是否應該增加保障額。通常考慮危疾保障額多少有不同的經驗法則,市場常說的一種做法是根據年薪計算,應該有等同於3至5年目前年收入的保障額才適當。以Michelle目前年收入36萬元計算,即是需要有108萬元至180萬元保障額。無論如何,我認為總保障額不應少於100萬元。
除此之外,保障範圍亦需要清楚了解。根據Michelle所說,60萬元保障額的保障範圍較全面,相反20萬元保障額的多次索償保單只會保障癌症、心臟病及中風三大主要危疾,所以Michelle再增加保障的時候便要決定她比較關注的重點是希望更全面保障,還是針對性較多出現的疾病。通常保障範圍愈闊,可索償次數愈多,保費便會愈高,她應該根據個人能力而決定最適合的安排。
隨着年紀增加,保費將會愈來愈貴,40歲以上購買危疾的保費相比年輕時將會明顯增加不少,所以我提醒Michelle現時可能是最後機會考慮增加保障額。Michelle亦笑着說現在便需要購買,否則擔心將來難以負擔,她亦說明顯是有需要,但問題是資金。
她第一份危疾保單是在2008年購買,需要供款20年,還有約五年時間便會供滿,由購買到目前已有近15年時間,一些保障範圍及疾病的定義都可能有更改,所以目前購買一份新的計劃亦是很合理的安排,我認為保障額應該以20萬元至30萬元為基本考慮。另外,兩夫婦都各自已經購買了一份基本自願醫保及一份全面保障醫療保險計劃,所以對退休後身體健康問題而導致的醫藥費的憂慮會較低。
退休或北上定居 港物業留子女
我和Michelle再討論到她對孩子未來的教育安排,她說已經和較年長的孩子溝通了將來將會在香港升讀大學,如果未能升上大學便會出來社會工作,又或是跟父親學習做生意。我認為和8歲孩子談未來18歲讀大學的安排是言之過早,他不會明白,反而是父母會否為孩子將來教育上可以多個選擇而儲蓄比較重要,這是父母自己的取捨。當討論到退休規劃時,Michelle在兩年前見國內物業樓價調整而用50萬元人民幣購入中山一個過千呎單位。她說以往因有很多雜物所以有租用迷你倉,所以當時有個想法是可以將國內物業用作儲存貨倉都物有所值。
而現視乎將來財政狀況而定,假如退休時在香港未能應付生活水平要求,便會將香港物業申請安老按揭,製造退休生活費,和丈夫回到國內中山物業居住養老。她亦說當孩子讀完書出社會工作後,如果初期收入一般便會讓他們居住在香港的舊屋,減低他們的經濟負擔。Michelle在不同人生規劃都有初步構思,但最終是否能夠達到期望目標,必須靠定期檢討。不過在保險保障上,今次的商討已令她明白家庭的需要及如何跟進,是好的開始。
【原文刊於第804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退休後面對20年健康欠佳生活 45%港人憂醫療開支礙財務目標
【開市追揸沽】內地首季GDP前瞻 消費券及「五一」受惠股追蹤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