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牌三年 難破重圍 香港虛擬銀行的未來在何方?
復活節假期開始,上百萬港人湧到內地或海外旅遊出走,香港市面相對平靜。對留港消費的一群也算是好事吧,至少不用排長龍等位吃飯吧。
假期離不開消費,而消費也與各位的收入有關。不知大家現在用來作主要銀行戶口的,會是傳統銀行戶口,還是新推出的虛擬銀行戶口呢?薑餅人是傳統一族,仍然鐘情於傳統銀行戶口作出糧之用。至於虛銀戶口,則用作消費回賺回贈之用,兩個戶口分工十分清晰。
面臨疫情衝擊 舉步維艱
回想數年前政府一口氣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還以為會對香港銀行界帶來重大的衝擊。但由於發牌不久便面對長達三年的世紀疫情。當傳統銀行業務也備受衝擊之際,新成立的虛擬銀行在沒有任何基礎下,要拓展業務自然舉步維艱。
創新服務不足
近日有報道指個別虚擬銀行的股東拒絕再次揼水,要由其他股東承擔增資的責任。這反映虛銀的業務模式可能已無法按照原計劃而行,令股東不願再出資。事實上,觀乎目前數家活躍於市場上的虛銀,創新的服務實在付之闕如,來來去去都是存款和貸款,最具創意可能是mox的mox credit和WeLab Bank的財富管理服務。之前曾高調的眾安銀行近日則主打NFT跨界別創作來慶祝三周年,與本業無太大關係。
難勝其他支付工具
虛銀現在面對傳統銀行加強數碼服務的大環境下,要突圍而出實在難上加難。以三大龍頭匯豐、恒生和中銀為例,過去數年都推出不少數碼平台和服務,來滿足客人的需要。當中匯豐的支付平台PayMe更成為全民食飯夾錢神器,這都有賴匯豐在本地龍頭地位才能事半功倍。
而且虛銀更要面對市場上數以十計的支付工具及信用咭的競爭,因為新銀行推出時多以扣賬咭鼓勵用戶以咭來消費賺取回贈,來作為吸引客戶的入手點。但其後各虛銀都將服務轉向賺錢的信用咭和貨款業務,現金回贈越做越少。
未形成生態圈
事實上,要將銀行結合其他業務建成數碼生態圈,說易行難。以mox為例,背靠渣打、電訊盈科及香港電訊,以及攜程旅遊,坐擁數百萬名客戶,但生態圈效應卻不明顯。香港電訊The Club更與花旗銀行推聯名的The Club信用咭,讓客戶賺取Club積分,自建另一生態圈。怡和集團旗下的Yuu成為全港最大會員計劃,但能否與投資的livi bank有協同效益呢?
這也反映股東雖投資於虛銀,但也不能自行設限。這回到初心的問題,投資成立虛銀的目的是什麼呢?
【關於作者】薑餅人,文科出身,興趣卻是與電子科技有關的事物。喜歡研究科技潮流及產業發展。宅而不摺,關心世界大事。
=====
【ET財智Talk】油組突減產風險或增? 富邦潘國光分析第二季股、債、滙、商品投資策略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薑餅人
欄名 : 電玩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