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估值貴減持股票vs懶散股債配置策略 學者拆解投資策略真相

理財資訊 14:16 2023/03/08

分享:

分享:

近年市況波動下,不少散戶以至機構投資者也絞盡腦汁「自保」,希望找到跑贏大市的投資方法。來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商學院的Derek Horstmeyer博士,早前測試以根據市盈率(P/E ratio)決定投資組合比例的策略,結果發現在現今市場上,這種策略幾乎沒有跑贏希望。

為進行測試,研究團隊抽取過去100年美國股票回報率(以標指為準)和債券回報率(整個美國債券市場)的數據,制定「20-12」的交易策略,模仿如果美國股市估值比率上升,投資者應該轉趨投資債券的想法。

綜合市場多年來的說法,若經周期性調整的市盈率(CAPE ratio)低於12的時候,投資組合的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是「70:30」;當介乎12至20之間,該比例將會變成「懶散」的「50:50」;如果超過20,投資組合將是30%股票和70%債券。

按估值調整投資 僅1950年前奏效

研究團隊追蹤這種基於估值的投資組合的年化回報率和該策略的波動性,並分為1950年之前、1950年至2000年、2000年至今共3個階段,將結果與「50%股票、50%債券」的基準投資組合表現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在1950年之前,通過遵循估值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平均每年可以獲得5.61%的收益,同期基準投資組合的年收益為5.18%,回報稍為跑贏大市,反映策略奏效,但不明顯。

在1950年至1999年間,與「50:50」的投資組合相比,該投資策略,反而產生更低的回報和更大的風險。每年平均回報為7.93%,波動率為8.49%;基準投資組合則平均每年錄得8.75%回報,波動率為8.14%。

從2000年到2023年,採用基於估值的策略的投資者平均每年可獲得5.43%的收益,而基準投資組合為7.37%,每年相差1.94個百分點。

即使調整科技股影響  策略依然不成功

部分投資者或會指出,自2000年以來,隨著科技股對市場的影響力愈大,美股的估值比率明顯高於歷史水平。

研究團隊亦調整交易策略,由「20-12」改為「25-15」,以給予基於市盈率的策略一個「反駁機會」。不過結果仍然顯示,該策略平均年回報率為5.73%,而基準的年回報率為7.37%。

硬性交易策略或會「輸蝕」長達13年的大升市

由此可見,在現今的投資市場當中,單純關注股票估值,似乎不會增加回報。如果投資者在市盈率高於20的時候離場,那麼除了2008年至2010年金融危機的的短暫時間以外,他們就會因此而錯過了過去約13年的大升浪。

【ET財智Talk】樓市有望回升1成?資深投資者林一鳴分析本地住宅及寫字樓最新走勢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