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加乘】外貌較佳人工多15% 你的樣子如何 工作也必如何? 職場上如何避免以貌取人

博客 13:25 2023/03/06

分享:

分享:

儘管大家都知道做事不應以貌取人,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外貌而影響對他人的看法。就相關議題,德勤早前發布的State of Inclusion報告,在美國訪問了3,000 人,當中61%的受訪者表示在職場中經常受到偏見,而63%的受訪者亦經常目擊偏見發生,反映普遍職場仍然存在以外貌為本的行為判斷。

職場的確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偏見,大部分商管人員都會不小心地作出「外貌加乘」的決策,即偏好外貌較出眾的員工,其中一個例子為經濟心理學雜誌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化妝後更值得信賴,並有較高機會獲得更多收入。但是出眾的外貌是否與能力相等?

研究「外貌加乘」的趨勢

其實早於求學階段便可看到外貌較出眾的學生會較有優勢。研究發現,外表更具吸引力的學生會被認為更有能力和更聰明,因而獲得更好的成績

相同的趨勢亦會在職場招聘和實習工作中出現。一項最近在香港浸會大學進行的研究,以美國頂級商學院的會計學博士生為調查對象,探討了美貌對其學術成就上所造成的影響,其結果大致常態對齊:

  • 博士生的外貌與畢業後第一間就職學校的排名有著極為正面的影響,外貌較佳的博士生將會得到排名較高的學校的青睞。與此同時,外表更有吸引力的博士生更可在更短時間內獲終身教職。
  • 出人意表的是,調查發現美貌並不影響取得正式教授職位的所需時間。 在博士生擁有充分時間展示其能力後,外表吸引力便不再構成影響行為的偏見。

在這項研究當中,最關鍵的發現是「外貌加乘」會直接影響個人的第一印象,隨時間了解個人的真正能力時,「外貌加乘」的影響力會因而下降。

在學術界以外,「外貌加乘」亦以不同方法影響著商業社會 —— 顧主會傾向否決提拔比較沒有吸引力的求職者,同時亦有較多機會解僱比較不吸引的員工盧森堡社會經濟研究所中的研究更指出,外貌較佳的員工在相同職位及工作範圍的情況下,會比其他同事高出 10-15%的收入。

避免糖衣陷阱

德勤的報告中, 68%的受訪者表示,目睹或親身經歷相關的偏見行為,負面地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反映偏見和不公平待遇不僅會直接減低個人效率,還會對公司整體表現構成負面影響。

在了解偏見的負面影響後,企業需作出相應的措施,防止相關行為直接影響企業的日常運作:

1.中立地作出招聘決策

2019 年,韓國國會議事堂通過了「Fair Recruitment Procedure Act」FRPA)的修訂案,亦被稱為「盲聘方案」。方案的主要修訂望能禁止顧主要求求職者提供任何有關應徵職位,及求職者優點無關的資訊,以協助擔任招聘的員工避免受「外貌加乘」影響而做出決定,並宣傳應著重於評核求職者專業能力的客觀求職方向。

2.利用資訊性科技改善招聘過程

在加速的科技發展中,企業應利用各種可用的資源,確保招聘過程客觀持平,在建基於能力優劣的原則下執行。現時不少工作表現管理和招聘方案已引入偏見識別的技術,人才招聘公司亦已開發了以數據和行為科學為基礎的軟件。The Co-operative Bank等組織已經採用相關方案,成功將招聘過程中有機會發生的偏見減少接近 90%。

人工智能在衡量工作效益和技能水平的成效顯著。《哈佛商業評論》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人工智能如何透過了解個人的潛能和工作表現評級,檢測和揭示當中的偏見程度。人工智能如正確地運作,將成為一種客觀方式,協助探測盲點並進行剖析,因此,各企業應開始在招聘過程中運用人工智能以改善現況。

能否完全消除「美麗偏見」?

不幸的是,「美麗偏見」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要完全消除並不實際。因此,透過有效管理及採取可行措施,能控制偏見的出現,改善招聘和晉升的決策,更有助將合適的求職者配合至合適的職位,同時可提供公平的晉升機會和薪酬待遇。

浸大商學院的研究,指出個人的的能力會隨時間變得更為明顯,因此減低美貌在工作評核和晉升中的影響。 但無可否認的是,擁有外貌優勢的競爭者在職業生涯早期較容易獲得機會,能節省證明自己實質能力的時間。

【關於作者】劉琰居博士於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與金融學系任職助理教授。 在 2021 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之前,她曾在新加坡管理大學任教八年,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階段的財務會計。 她在多倫多大學獲得了會計學博士學位及經濟學碩士學位,同時擁有香港大學經濟學與金融學士(一等榮譽)學位。

=====

【開市追揸沽】解讀兩會GDP增長目標 京東績前追唔追?

想自己砌高息股組合,低風險兼月月有息收?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劉琰居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與金融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商管101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