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個案】月入8萬元家庭擁大灣區單位 退休後每月袋1萬元可行嗎 ?
香港人最愛買磚頭,除在香港置業外,也會到世界各地買物業。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是41歲的Patrick,任職公務員,他43歲的太太則任職學校文職,家庭月入約86,000元,兩人育有一名15歲孩子。Patrick持有兩個物業,分別是在2019年時在大灣區購入了一個住宅單位,月供7,200元人民幣,這次他期望退休後,能維持每月1萬元的收入,想知可行性。
除以上大灣區物業外,他在香港也持有一個物業,月供1.5萬元,還有21年還款期。另外,他也在2021年買入一輛車代步,月供2萬元,直至2023年5月。還有強積金,夫婦二人每月供款3,000元,每月支出約4.6萬元。
竟無記帳習慣 不清楚每月支出
雖然工作崗位不同,但二人月入都是跟隨政府薪級表,同樣是4.3萬元,所以家庭月入有8.6萬元。8.6萬元的收入減去4.6萬元必須支出,還有4萬元盈餘,我再問Patrick其他生活支出包括日常生活費時,他表現有些支吾以對,再經了解,原來他和太太是真的不肯定每月家庭及個人支出是多少,原因是他們平時並沒有記帳,只要戶口有錢可以自動轉帳扣款便不深究。
Patrick的印象中,他和太太每月支付的信用卡還款一般都是介乎4,000元至6,000元之間,所以他估計二人的生活費總數約每月1萬元。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支出模式是難以確定中長綫的儲蓄規劃,而且會很容易失去預算,所以我提議Patrick可以運用一些工具例如Excel或是手機App,幫助建立基本的良好理財習慣。
他們家庭最大的資產是物業,佔資產淨值59%,所以我先了解他們買入大灣區物業的目的。Patrick的大灣區物業是在2019年年尾買入,打算用作退休,當時物業價值186萬元,其中115萬元是以借貸支付。他們採用了定息定額方式還款,還款近3年後,借貸金額分別不大,仍然欠109萬元。
物業長期無人居住?
雖然Patrick解釋購買物業的目的是用作退休,但他只有41歲,而公務員可以工作到65歲,所以他還有24年工作時間,除非他打算提早退休,否則這種想法未免言之尚早。他再解釋,亦有考慮將物業用作渡假用途。由於他孩子已15歲,讀中學,不再需要父母無時無刻照顧,所以他打算一有假期便會一家大小一同到國內物業居住渡假。
對於繁忙的在職香港人來說,假期到國內渡假是夢想及期待的事情。但平常工作忙碌,少於4天的連續假期可能選擇留港休息而不會到處去,除非一年一度的有薪長假期才會考慮離港渡假。如果買入物業作渡假用途,但物業長期沒有人居住的話,到打算住的時候,很可能要花很多的時間及精神清潔地方,本來一心一意想渡假,結果卻變了做清潔工,一想到這個情況,去渡假的動力便會大減。
我都聽過不少在大灣區有渡假物業的港人,都會選擇讓物業空置,假期時寧願去其他地方旅遊。
這幾年由於疫情因素,Patrick買了物業後,都沒有機會到過實地視察,為了令物業維持狀態,他另外付費給國內屋苑的管理員協助清潔,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風險,因為物業長期沒有人視察及有其他人可以自由進出,難以估計有甚麼事情會發生在單位內。
Patrick還有一個想法令他決定購買大灣區物業,便是讓孩子多一個機會。假如數年之後孩子決定到國內升讀大學,如果到時所讀的大學距離物業不遠,更可用作居住地方,不用擔心孩子居住問題。他們做每個決定都總有原因,但是否真實及理性便見仁見智了。正如作出投資決定時一定堅信有利可圖,而事實卻不少人結果都會蒙受損失。所以在作出和回報或收益有關的理財決定時,除了考慮未來收益外,更要考慮期望運用資金來達成的目標的重要次序及負擔能力。以Patrick的例子來說,為退休、渡假或孩子大學住宿為原因,而購買物業可以是較後期的目標。
薪酬已屬職級的頂點
之後我和Patrick轉移話題到事業發展上。Patrick是公務員,薪酬上已經達到他所屬的職級的頂點,他說以往曾經考慮在退休時,以退休公務員身份申請公屋,假如他維持目前工作崗位及不升職,到將來退休時仍然有機會申請。但這兩年環境出現轉變,由於比以往多了公務員離開香港,所以增加了他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他目前對工作的想法都改變了,反而希望能夠有晉升機會而增加收入。
Patrick在目前崗位已經工作了10多年,覺得是時候有些轉變,更加難得是,環境變遷而令機會出現,心態隨環境而轉變,令他開始更加積極規劃事業發展,扭轉了過去幾年「唔做唔錯等退休」的心態,不想再平平淡淡過活。
最後我和Patrick分析退休是否已有充足準備。假設強積金投資年回報5%,通脹3%及退休後資產能提供4%年回報計算,如果Patrick只需要每月入息現值一萬元,60歲時需要有486萬元,而單是強積金估計到時都可以累積到546萬元,已經能夠達到他的期望目標。另外當Patrick在政府工作滿18年後,政府退休金供款將會增加到他薪資的18%,24年後更增加到22%,30年後到27%,假如他工作到65歲,便會服務了政府39年,便能夠得到最高供款比率。
退休金所得或較預期多
所以他從退休金計劃得到的金額,有機會比估計更多,或是當實際回報較預期低時都同樣可以達到目標。但Patrick預期的退休生活費未計算太太在內,而太太所參加的強積金計劃並沒有僱主自願性供款,只有總數每月3,000元供款,所以太太從強積金得到的預期累算權益將會遠低過Patrick,Patrick要有心理準備他需要補貼太太的退休生活費。
既然如此,Patrick也想知道他有否足夠資產應付每月現值2萬元(以他及太太每人每月1萬元計算)的退休生活費。以85歲為預期壽命計算,Patrick及太太在60歲退休時,需要有972萬元,才能獲得每月現值2萬元收入,而二人退休金計劃到時估計可以累積到820萬元,存在152萬元的缺口,需要靠每月盈餘及其他資產補足。
三大風險要留意
如果Patrick估計目前家庭支出正確,未計交稅,每月有2萬元盈餘,純儲蓄20年後都有480萬元,還未計算現時持有的其他資產。所以從計算上他的退休大計是不用擔心的。如果他能夠延後到65歲才退休,資金將會更加充裕。
不過我提醒Patrick他的計劃有三個主要風險。第一種風險是他對於未來生活費需要可能過度樂觀,即是現值2萬元未必足夠應付將來退休後生活所需。第二種風險是未來19至24年退休前時段有可能出現一些大額支出,導致退休儲備減少,例子孩子的教育基金及個人的醫療支出。
針對教育基金需要,他可以額外準備。由於5月後汽車貸款將會完給,他可以將每月2萬元盈餘針對性為孩子大學教育需要而儲蓄,2.5年已可以增加60萬元。第三種風險是退休前階段的收支大變。對將來有盼望是好的,但美好一天還未出現前,萬一有任何突發事件而導致失去收入或支出大增便是規劃不善,所以我特別提醒Patrick需要著重保險保障安排。
Patrick夫婦收入相同,而任何一方的收入並不足以支付家庭所有支出,因此其中一方不幸身故或有病,對整個家庭的財政衝擊都非常巨大。
除此之外,香港及國內物業都仍然有未清還貸款,所以二人最基本人壽保障額必須等同貸款額,再加上孩子未來成年獨立之前的生活費,即起碼要在未來10年繼續確保有穩定家庭收入。
根據這個推算,二人需要有的人壽保障額各自大約是600萬元。假如想將保費控制到最低,可以考慮定期壽險,保障期限為10至20年,直至孩子獨立或物業按揭完成供款為止。如果希望能夠同時增加將來退休儲備,亦可以考慮有儲蓄成份的人壽保障,這視乎預算及目的而定。最後建議是一家三口都應該要有全面保障的醫療保險。他們可以考慮購買靈活計劃自願醫保,同時要為未來退休後的預期保費支出而額外儲蓄。
【原文刊於第794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ET財智Talk】本港樓價止跌回升現小陽春? 高力翟聰分析本地及環球房地產投資新形勢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