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1200萬資產 想靠高息定期製造退休入息 為何不可行?

博客 11:48 2022/12/28

分享:

分享:

在香港任職教師,雖然工資不錯,但壓力大工時長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Charlie,任職小學教師,雖然只是56歲,仍可以繼續擔任老師工作,但面對一些態度很差的學生及家長時,感覺很難處理,所以已申請了今年年底便提早退休。現時月入6萬元的Charlie,丈夫剛去世,她現時持有的總資產達1,230萬元,想知應怎樣安排資金製造退休入息。

她估計將來都有機會做代課老師,不過只是消磨時間而並非必須。當我問到她決定退休之後有甚麼安排時,似乎她沒有認真想過任何計劃,只是不想繼續目前的情況,所以她沒有回答,急不及待要和我討論銀行存款策略。

期望一年30萬元生活費

她做了不少資料搜集,首先知道銀行有存款保障計劃,在每間銀行可以有50萬元存款得到保障;她又知道有些銀行的高息定存只是提供3個月或6個月存款期,並沒有1年存款期,變相利息收益會打折。她說有一間銀行要求她存入100萬資金,80萬元做定存,可以獲取高息,餘下20萬元需要購買儲蓄人壽保單。她亦知道不少銀行是新客戶才能享有高息優惠。

原來Charlie想過是否應該將所有股票及基金套現,然後將全部資金做定存賺取4厘或以上的利息用作應付生活費,這便可以保存本金留給她的後輩。但她再仔細考慮又覺得這做法似乎很理想,不知是否可行。

當然她的想法是過度樂觀,因為存款利息都不是保證的,今年有較吸引利息不代表以後都有,但退休生活是幾十年的安排,不可以只考慮一年的收益,而且就算她將所有395萬元的流動資產用作定存及賺取4厘利息,得到的收益每月只是1.3萬元,不足以應付她期望一年30萬元的生活費。

高息定期非年年有   難滿足數十年退休安排

面對現時環球利息周期向上的狀況,無可避免地多了人會考慮高息定存,但能享受這些高息「着數」的人往往是銀行新客戶或是新資金,所以現有客戶或新客戶過了3個月至1年之後,如果要繼續享受接近但沒有保證的吸引利息收益,便要將資金由A銀行轉到B銀行,但再過一年後是否仍有令你滿意的利息呢?而且年復年後又是否繼續不停將資金在銀行間轉來轉去呢?到時又會否因有太多銀行戶口而令自己的資金難於管理呢?

所以我提醒Charlie到處尋求高息定存的做法是一種個人興趣,但並不是一種理財策略,所以我和她說這想法並不可行。Charlie了解到只運用短期定存收益應付中長期退休入息需要不可行後,又轉移想法,追問年金是否適合她。我告訴她,不應該只從產品角度考慮,而應該考慮未來現金流需要,目前有甚麼資產在手及怎樣分配不同資產和資金才能確使達到期望收益,尤其是她目標是退休,所以規劃目標必須是有穩定的退休入息才是上策。

Charlie是老師,是津貼學校公積金計劃成員,雖然她打算年底退休,但亦能夠保存權益在計劃中直至明年8月底,現時每年保證收益有5厘,而且到明年新學年她可以向教育局申請延遲提取,可繼續享受保證收益多一年,所以她不打算即時提取這筆公積金權益。Charlie住在已供滿的居屋,市值約430萬元,退休後她亦會繼續居住在這單位,當然她亦想在年紀老邁時可能會轉去老人院,但這可能是十多二十年後的事情,所以暫時未需要考慮。總之居住上已老有所居,不用擔心,當然單位樓齡較大,必須要準備一筆維修保養儲備金。Charlie沒有兒女,但有些親人都有子女,所以都有打算訂立遺囑,將遺產留給親人及下一輩。

應從宏觀角度  非追逐產品

問到她傳承策略時,她說會節約用錢,到百年歸老後將餘下的留給後人,直接地說,即是沒有任何計劃。所以想法有很多,但都未有具體方案或準備,所以我還是先和她計劃個人退休需要。運用簡化計算,每月預生活費及各項支出共2.5萬元,一年便是30萬元,所以假設回報能追到通脹下,目前的流動資金有295萬元,都可以應付未來10年的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2至3年內Charlie便需要提取公積金權益,以每年5厘回報估算,沒有新供款的情況下,公積金權益可以在2年後將會增長至446萬元,而自住物業可以申請安老按揭,所以Charlie有3類資產或資金能夠製造退休現金流。她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將目前手上的資金及資產分為三部分,目前的流動資金295萬元及100萬元股票及基金,可以整合為應急需要及用作應付未來10年的生活需要。

而在這10年內她的公積金計劃便會需要提取,估計兩年後會有446萬元,其中的300萬元可以配置到年金,假如是在66歲時申請政府年金,每月便會獲得1.62萬元保證收益,如生活費不變,這筆錢並不足以應付當時的生活費,所以她額外保存的146萬元流動資金便可用作應急周轉及應付補貼差額,繼續以每月2.5萬元需要計算,這146萬元現金可以應付未來13年的補貼,即是到Charlie 79歲。

可善用年金與安老按揭

到時Charlie仍然有的資產便是她的自住物業,如用作申請安老按揭,以現時樓價及20年收益期到99歲計算,到時每月可以有21,500元保證收益,再加上之前已有的政府年金,每月保證生活費便有37,700元,相信已足夠到時的生活需要。所以將資金具體地分開3部分在3個階段來提供收益,可以更清楚知道將來數十年的收入狀況,所以我勸告Charlie不要花時間再到處去尋求高息存款,應該從宏觀角度管理資產。

Charlie自己都提到當年紀再大的時候,可能沒體力及精神到處去找尋高存款息率,而且萬一出現騙案更可能會有很大的生活衝擊。每個理財計劃都會有風險,這個現金流計劃的風險包括獲得的公積金權益是否能夠妥善處理而不會在需要用前已虧損了;申請安老按揭的物業樓價可能會下跌;實際與期望支出出現明顯差異;還有便是可能出現額外的大額支出,例如因健康原因而需要支付高額的醫藥費或手術費。這四個不確定性因素便是Charlie需要在未來二十多年要處理的問題。

假設物業價格真的下跌了30%到301萬元,79歲申請15年年金期每月有保證入息15,050元,加上政府年金每月繼續獲得的收益,仍然有每月保證收入31,250元,相信仍然是一個可以接受而不錯的生活費。至於其他風險,便需要有針對性策略來處理。

25%資金放派息股票或基金

第二個方法是考慮了市場狀況及將會獲得的公積金權益來配置資產。我建議她可以將目前約25%資金投資派息類別股票或基金,再利用未來三數年時間觀察表現,看是否能接受,不能夠便全放到安全的年金類產品。物業及公積金權益外,其他資產及資金總值395萬元,將100萬元配置到派息類基金及股票組合,目標年息在5厘以上,即一年非保證收益有5萬元,不需要用時可以再投資增加未來同類資產收益。另外保存100萬元應付未來3年生活需要,其餘195萬元再分60萬元做1年定存,目標利率為4厘或以上,餘下135萬元配置到儲蓄保險或私人年金,期望10年後可以製造退休收益。

之後兩年58歲時將可提取約446萬元公積金權益,到時再檢討是否配置另外100萬元資金到派息類別股票或基金,餘數可以購買年金,為未來指定年歲開始提供收益,或是做定存至60歲,之後將350萬元購買政府年金,獲取每月保證收入16,450元。另外200萬元派息股票及基金組合可以製造每月非保證收益約8,333元,加上保證收入便有24,783元,一直到百年歸老。

這個方法相比第一個方法收入少了,但能夠保存物業且不擔心價格變化,還有200萬元派息股票及基金組合,和135萬元儲蓄保險或私人年金,讓Charlie可以多了收入來源及留給親人,處理了遺產規劃的問題,最後還有約100萬元的流動現金應付周轉,整個安排可以讓不同資產更有效發揮功能。我讓Charlie決定那個方法更能配合她的需要。

 

【原文刊於第788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
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退休積滿Fund】高2倍的強積金回報 低風險又穩陣的策略點做?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