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數據 以達至最佳規模經濟效益
▲ Microsoft香港首席營運總監許珮雯
企業數碼轉型近年大行其道,而建築商為了能兼顧縮短工期、提升項目效益,以及加強資源整合,紛紛研究引入合適科技以降低施工成本及日數,使工程進度事半功倍。
相對其他新興行業,香港建築業屬傳統行業,所以於推行數碼轉型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由編制圖則、安排動工、到建成驗收,整個過程涉及多個範疇及大量數據,如項目進行期間出現資源錯配,可能會造成項目延誤繼而招致損失。此外,全球貨物供應鏈正仍處於復甦階段,導致建造物料及其運輸成本上升,進一步對工程成本造成壓力。根據建築署所編訂的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顯示,2022年第二季的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已上升至三年來高位,這預示單靠「加人加機械」來加快施工進度已經不合時宜,如何善用大數據及雲端科技才是出路。
注重大數據價值 提升競爭力
早前Microsoft 香港舉辦「Microsoft Industry Fair 2022」,展出一系列由Microsoft Cloud支援,並結合行業專業知識的應用數碼方案,助企業以更低成本、輕鬆、精明的方法實現數碼轉型。在建築業的科技案例方面,中國建築借助大數據顧問公司Explora及Microsoft Azure的服務成功將工程數據數碼化,透過在施工現場部署各種雲端技術,優化人力資源、控制項目成本,同時提高生產力及建築工地安全。
透過收集數據,並有系統地進行資料分類和分析,中國建築能夠以數據為其中一項決策理據,精準安排地盤人手及機器調配,以達至最佳成本效益和生產力的推進,大大幫助他們在未來招標的預算估算。建築商更可取代過往的粗略估計方法,更精準地了解到建築的最佳成本效益。譬如只需特定數量的地盤工人和相應的機器數目就已經能夠完工,減少資源錯配所造成不必要的建築成本。
以全港首間中醫醫院項目為例,中國建築進行打樁效率分析,數據反映大部分(79%)打樁工作可在五天內完成,有些 (2.7%)需要超過三十天才能完成,最長打樁週期長達86天。數據反映每種地基工程在不同情況下,哪一個組合才會發揮出最大效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生產率。中國建築估計,工程在採用Explora的數據分析方案後,比以往提升至少一成效率。
充分利用雲端平台在變化中的市場成長
現今各行業不僅追求更快地因應市況而轉變,更會優先考慮能為業務帶來最大效益的投資。綜合IDC及GigaOm數據,轉移至Microsoft Azure 等雲端平台能讓企業節省成本平均達16%、提升效率和最低風險地實現數碼轉型。
環球經濟前景不穩定,企業正面對宏觀經濟形勢及人才短缺兩大挑戰,他們非常了解依靠增聘人手並非解決問題的核心,如何運用大數據及行業應用的雲端方案找出數據間的箇中關係,幫助企業作出能夠「事半功倍」的行動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就香港而言,我們觀察到針對消費品及零售、智慧城市、金融服務或可持續發展各領域的相關雲端技術正以雨後春筍的速度湧現。隨著政府放寬防疫措施、推進中港兩地來往安排,將有利香港成為經濟復甦最快的城市,早著先機提升數碼能力的企業將會率先跑出,成為行業贏家。
【作者簡介】許珮雯為Microsoft香港首席營運總監,管理公司整體的營運,包括業務營運、制定和推行市場營銷策略、以及推進各業務部門業務表現等。她曾於羅兵咸永道諮詢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主攻大數據和分析學。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撰文 : 許珮雯 Microsoft香港首席營運總監
欄名 : 微軟觸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