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詐】先買後付、QR Code支付成欺詐主因? 身份驗證為企業最大挑戰
在現時科技不斷進步下,購物消費的模式都逐漸改變,電子支付盛行。不過,科技帶來方便的同時,其實亦隱藏安全和私隱風險,有調查指出,網絡欺詐隨着疫情網絡交易量急升的同時同步增加。當中更指先買後付、二維碼支付(QR Code) 導致欺詐案上升。
疫情增加網絡交易 連帶網絡欺詐案上升
美國數據分析平台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日前公布《全球欺詐和身份識別報告》,分析LexisNexis Digital Identity Network在2022年1月至6月期間,超過390億筆交易的數據,同時分析《全球欺詐真實成本報告》。當中指出新冠疫情促使消費者利用網絡平台進行交易互動,令網絡交易主導全球市場,數據錄得網絡交易量同年上升了37%。
受到網絡交易在疫情下急速增長,網絡欺詐也隨之增加。零接觸支付方式在亞太地區越來越流行,而且未來的需求將會更大,導致二維碼欺詐增加。二維碼支付和點對點轉帳是東南亞和印度的主要支付渠道。先買後付在全球越來越受歡迎,尤其在歐洲、中東地區和非洲,引致新帳戶欺詐案上升。
企業面臨身份驗證挑戰
另外,在網絡生態中,欺詐網絡變得日益複雜和普遍,導致各種詐騙活動急劇增加,例如社交工程、身份盜竊、密碼重置和帳戶接管欺詐等。其中,流動應用程式的登錄攻擊同年增長了211%,可見帳戶接管欺詐的風險不斷上升,是不容忽視的網絡威脅。此外,身份驗證仍是最大障礙,報告指,國際企業(亞太地區、歐洲、中東地區、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客戶身份驗證,其中的兩大難關是欠缺充足的實時第三方數據(46%)和實時交易跟蹤資料(43%)。
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 欺詐和身份識別副總裁Stephen Topliss表示,全球經濟體在2022年重新開放,網絡欺詐也隨之增長。最近詐騙個案激增,全球欺詐狀況將會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善用靈活的欺詐預防模型,以及適應性身份驗證技術。他亦指出,數碼身份情報提供統一及持續的風險數據,能夠促進全渠道網絡消費體驗,有助提高轉換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責任編輯:區祖飛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石Sir一周前瞻及異動股】招金礦業、比亞迪股份、中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