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都有財技 儲蓄保險真係可以「供斷」醫保?一文睇晒好處、陷阱

博客 14:57 2022/12/01

分享:

分享:

醫療保險幾乎年年加價,常常聽到保險代理提到「醫療融資」(Medical Financing)這項「財技」,稱只要在購買醫療保險時,同時購買一份長期儲蓄保險,未來可以利用該份長期儲蓄保險所滾存的紅利來供醫療保險,並強調若干年內可以「供斷」,到底這個「醫療融資」方案是否可行?

    點擊圖片放大

上圖是一份典型的「醫療融資」方案,到底該份儲蓄保險能否「供斷」醫療保險?還是僅是保險代理的銷售手法?我們認為有一系列變數:

1.醫療保險加價
進行「醫療融資」時,首先要選定一份醫療保險,並參考保費表上不同年齡的每年保費,再決定動用多少資金買另一份長期儲蓄保險,並以保證回報和預期回報來繳付醫療保費。但問題是醫療保費並非永遠不變,每年均有加價機會,意味投保人須準確預測保費升幅,而有關長期儲蓄保險回報追得上,才能成功「供斷」。

醫保保費加價原因主要是賠付率及醫療通賬兩大因素。每個保險計劃都會建立一個資金池,當有人索償時,便會從中提取資金,當賠付率上升時,即愈多人成功索償,保險公司為控制風險,亦有機會加價。而醫療通脹,例如私家病房、手術費、藥物或醫療器械加價,或醫療技術進步衍生更多治療方案及新藥物,亦會引致醫療成本上升,亦會反映在醫保保費之上。

根據Willis Tower Watson的數據,香港於2020年及2021年的醫療通脹分別為6.54%及6.77%,2022年預計為8.22%。今年亦有個別醫保加價幅度高於醫療通脹。【詳見︰【保險加價】最少23款醫療保險加價 最多加價26% 一招應對方法

2.儲蓄保險回報率
除了醫療保費加價超出預期因素,保險代理設計「醫療融資」時,很多時候是基於長期儲蓄保險的預期回報率。但假如回報不及預期,不但難言可以「供斷」保單,甚至只能夠覆蓋醫療保費的一部份。

保險公司會在儲蓄保險上列明保證回報和預期回報,而預期回報又會分作基本、悲觀、樂觀情景,保險公司亦需要按時公開紅利實現率。消費者選擇「醫療融資」時,最好留意上述不同數據,才會有更完整的方向。

3.長期儲蓄保險流動性
「醫療融資」其中一個迷思,就是當投保人一同購買醫療保險及長期儲蓄保險時,流動性上未必匹配,原因是醫療保險須每年繳付,但長期儲蓄保險有較長的滾存期,短期內提取會嚴重影響本金金額。

因此,投保人在長期儲蓄保險滾存期間,就會出現一段長達幾年以上的「真空期」,仍需要自己「揞荷包」繳付醫保保費,直至若干年後長期儲蓄保險滾存到合理的紅利,才能取出以繳付醫保保費,但屆時又要面對醫療保險費用已經幾何級數上升,長期儲蓄保險回報率又未必符合預期。

4.小心以附加契約形式買醫保
不少代理都喜歡以儲蓄保險作基本保單,再以附加契約(Rider)形式幫客人買入醫療保險。不過,若客人未來因突發財務需要,而需將儲蓄保險退保套現,其醫療保險亦會同時終止,變相頓失保障。

客人如屆時再買醫療保險,便需重新核保。新保單或增不保事項或附加保費,嚴重情況下甚至有可能遭到拒保。因此,較理想的做法還是獨立購買每一份保險,避免火燒連環船。

儲蓄保險金額龐大 「醫療融資」才有機實現
事實上,「醫療融資」唯一較可行的做法是本身儲蓄保險部份資金額大,而所選擇的醫療保險本身保費低,或可以成功覆蓋醫療保險開支。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儲蓄保險僅是其中一個儲蓄手段,轉換其他資產包括基金、債券、高息股等,都有相同「派息」效果可以覆蓋醫療保費,但涉及不同風險。

最後,面對保險代理銷售「醫療融資」方案時,須明白這個方案包含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包括醫療通脹、儲蓄保險回報率等等,最好先與保險顧問探討不同情景下的結果才投保。

 

【文章來源:10Life;原題:【醫療融資】真係可以「供斷」醫保?一文睇晒箇中好處、陷阱

10Life是個保險比較平台,為用戶提供專業及中立的保險資訊。10Life團隊有精算師、保險產品專家及醫生顧問,致力解構各種複雜的保險產品。我們着重對消費者重要的因素,釐訂保險產品的評分準則,透過客觀的數據分析,計算出保險產品的評分。

=====

 

【ET財智Talk】剖析資產調配 鴻鵠陸庭龍透視2023年股債入市策略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Chris Pun 10Life總編輯

欄名 : 保險解碼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