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才正常? 破解貸款迷思 「能帶來現金流才是好債」

個人增值 09:00 2022/11/16

分享:

分享:

相信很多打工人都經常陷入一種苦惱,覺得每天忙到暈,但錢包内的錢卻沒有愈來愈多,有時更因為難以克制的物欲而產生貸款,而無法償巨額債務的事情也常有發生,尤其銀行經常有信用卡、私人貸款、稅務貸款等等的推廣,引人跌入陷阱。借貸中到底暗藏什麽玄機? 以下將逐步破解,避免陷入債務雪球。

能帶來現金流才是好債
其實並不能全盤將債務都划分成不好的,首先應該要搞清楚負債的性質,即這筆負債的用途,能帶入現金流的才是好債。例如,借了學生貸款出國留學,能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未來換來更好的職業前景和更滿意的薪資條件,這為未來帶來現金流,所以這種稱為好債。除此之外,最好不要欠債,特別是因為消費而發生的借貸。

沒有人靠負債致富
隨著貸款在生活中的普遍,民間流傳一種迷思,「債務是一種工具,可以用來創造財富。」但其實真相是債務會帶來極高的風險,通常不會帶來財富,而且有錢人也沒有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常使用債務。眾觀百萬富翁的自傳或採訪,從來沒有一個富人是依靠借款來致富的,他們的支出永遠會少於存款,只有保持零債務,才有資格談理財與致富。

借稅貸做定期 一年賺息差逾4萬元 3大套利方法 各有風險利弊

其實,貸款過程中往往隱藏很多誘惑和陷阱:

誘惑1: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是一項考驗人類心理,同時鼓勵消費的方式。會使投資者產生自己負擔得起的錯覺,從而令負債越滾越多。假如,某人目前的一個月人工是3萬元,而想購買一項2萬元的商品,正常而言,這個商品已要花費人工的大半部分,原本是超高負擔的支出。而若將2萬元分成6期後,每期只需要供款3333元,與原本的2萬元對比,瞬間少了很多,這時候很多人就會錯覺,覺得自己能負擔這項消費。

特別是現在「分期零利率」的廣告時常出現,很多人就會覺得既贏得了利息也贏得了時間,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但試想,雖然一個商品價格較低,但全部小數目相加,就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大數目,到最後遠遠超出自己的負擔範圍,從而增加還款壓力。

誘惑2:低首期
低首期其實與分期付款原理相同,不過首期一般用於大額的商品上,例如買樓、買車等。這些原本的價錢非常昂貴,但通過首期可能只是一個零頭,例如原本幾百萬的樓,首期可能只需30萬、40萬等。相比之下很多消費者也會覺得很划算,而購買了自己很難負擔的大額商品,支付完首期後,被上千萬的貸款壓倒。

除了貸款過程中隱藏誘惑之外,貸款人的錯誤行為也會令還款壓力增加:

錯誤行為1:只還Min Pay
一些信用卡的債務及借款軟件都會有「最低還款金額」(Min Pay)這個選項,有些人會選擇只還這個金額。這個金額雖然當下還款較小,但將會帶來高額的利息。「複利」是一種最可怕的滾動模式,若任由利息按複利滾動,欠銀行的利息就會愈滾愈多。

所以無論如何,一旦有欠卡債,只要能力允許,一定要盡量全額繳交,避免落入「複利」的無底洞。

錯誤行為2:以債養債
以債養債是最恐怖的循環,即原本有一筆欠款無力償還,為了還這筆欠款而再去借另外一筆債務,當第2筆債務也還不清時,再借第3筆債務來填補第2筆,如此惡性循環,只解決了眼前的問題,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而借貸條件也會隨著還款能力的惡化而愈來愈差,即如果經常逾期還款,借款的利率只會愈來愈高,最後導致債務黑洞愈滾愈大。所以最好不要採取這種模式,努力爭取用自己手持現金去儘快還清欠款。

 

責任編輯:梁政琪

 

相關文章︰

有錢人不會有「賭博心態」 百萬富翁3種習慣和態度

「先買後付」為購物減負 41%英國人忘記還錢 不留神易墮負債陷阱

樓市下跌成負資產 會被call loan嗎? 有辧法避免淪為負資產嗎?

=====

【石Sir一周前瞻及異動股】九倉、中國有色礦業、中糧家佳康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