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底靠ETF要留意 「指數基金之父」不建議的4種ETF投資方法

ETF 16:30 2022/11/10

分享:

分享:

近日各大股市都有反彈的趨勢,雖然後市仍然未明朗,但如果想較低成本及低風險地撈底,買ETF或是好選擇。然而,ETF五花八門,容易令人眼花撩亂,況且ETF並非都是低風險,也有一些ETF的啤打其實頗高。本文歸納「指數基金之父」John Bogle的4項建議,提醒大家買ETF要留意的事。

投資ETF不要做的事

    點擊圖片放大
    +2

低收費、低門檻是ETF原意

這類把收費相關列做第一點,因為這是最重要的一環。ETF的出現是對基金業的一種控訴,ETF原意是讓普通人也可以低門檻、低收費地買入基金,並達到長期投資的成效,因此收費低是至關重要。其實業界也在不停研究如何降低ETF成本,從而減低收費,香港政府也豁免ETF的印花稅及部分費用,以促使業界降低收費。目前盈富基金(02800)的全年開支大約在0.1%,未來還有機會降低。但由於規模問題,大部分香港上市的ETF,收費就難達到這麼低的水平。

不墮進主動選股的陷阱

第二及第三點所談的,都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請謹記投資ETF的原意是讓你被動地追蹤某一市場,如果當中又涉及主動挑股/挑市場的行為,可能就和原意相違背。事實上,過往確有不少人犯了這個錯誤,例如早年部分新興市場表現佳,發行商就推出相關市場的ETF,散戶蜂湧買入後,又在該市場下跌時沽出。這就和買一般股票無異,失卻長期追蹤的精神。

行業型ETF  集中投資風險

至於第四點,可能是最多人商榷的一點,尤其近年行業ETF盈行,例如近年隨着新經濟股炒起,港股便出現了許多半導體、新能源、科網主題等等的ETF。但在John Bogle原意中,只有追蹤大盤指數的才是理想的指數投資。誠然,這類ETF的興起讓ETF市場獲得更多關注,但卻衍生了風險集中的問題,若個別行業整體被拋售,相關行業ETF就會比整體大市更波動。

 

=====

【ET財智Talk】聖誕新年外旅攻略 Klook岑皓祺分析疫後旅遊趨勢及策略!

想自己砌高息股組合,低風險兼月月有息收?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名人堂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