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年屆6旬單身女強人手持逾2,000萬資產 卻仍為退休生活迷惘 可以點做?

博客 12:11 2022/09/21

分享:

分享:

香港有不少女強人,職場上位高權重,也手持豐厚資產,但面對有可能長達數十年的退休生活,仍會感到迷惘。今次《你財策劃師》的主角Yvonne,任職社福機構的管理層,今年63歲的她,擁有2,480萬元資產,是位單身貴族,沒有家庭負擔,不用照顧家人。這次她找我的原因,是有感投資表現未如理想,只靠薪金儲蓄,資產分配有疑問,現時經濟環境向下,想知怎樣可以保本及安享退休生活。

【背景】
姓名:Yvonne
年齡:63歲
職業:社福機構管理層
婚姻狀況:單身,不用照顧家人

【現有資產】
銀行存款:660萬
股票:40萬元
債券:15萬元
MPF:65萬元
自住物業:700萬元
收租物業:550萬元
基金:400萬元
儲蓄保險:50萬元
總值:2,480萬元

【每月家庭收支】
收入
收入:6萬元
租金:1.5萬元
總收入:7.5萬元

支出
生活貴:2萬元
保費:2,000元

目前Yvonne仍然在社福機構擔任要職,有非常穩定及不錯的收入,而且還有樓收租,加上每月支出只是收入的三分一,財務上一切都很理想,根本不用擔心,我估計這個案一刊登出來,又會有人說是虛構個案。坦白說,我見到這些數字,運用簡單計算後,亦證明問題不大,所以我和Yvonne開始面談時,亦告訴她不需要擔心。

我利用數字分析令Yvonne明白目前狀況,以她目前每月2.35萬元生活費推算,假設她立即退休,通脹每年維持3%,未運用的資金能夠達到3%年回報,她只需要1,071萬元,便能夠維持目前生活水平到100歲。即使不計算自住物業,她已有1,780萬元資產,可算是非常充裕

退而無憂需考慮情感

Yvonne的個案,正正反映理財規劃上不能夠只從數字考慮,必須同時兼顧情感上的問題。Yvonne向我分享了她的理財經歷,由於以往存款利息偏低,所以她選擇投資在股票及基金,可惜不懂亦沒有時間管理,導致股票及基金出現虧損。

另一方面,雖然她都有購買儲蓄保險,但又覺得年期過長,影響資金的靈活性。她亦有聽過年金產品,但感覺回報不吸引。而且她說因現時銀行存款利息增加了,所以她將一半的存款做了短期定期,但事實上短期定存的息率都不是高了很多,所以收益增加只是感覺,她又會持有外幣,希望賺取較高利息或有機會從滙價賺取收益。

Yvonne於3年內便會退休,開始擔心沒有收入下,會否出現坐食山崩。將會面對人生階段轉變,加上環境變化,令Yvonne出現困擾,身邊又有大量金融及理財資訊,不知怎樣分辨對錯及適合自己的安排,令她感到非常煩惱。幸好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我的分享及個案,感覺有幫助,但又未能夠度身設計,因此決定和我聯絡,促成了這次理財個案分析。

所以退而無憂並非有錢便能解決,還要同時處理不知何時出現的情緒困擾。我認為Yvonne的情況,明顯地又是沒有全盤計劃,存在了碎片式考慮不同產品的問題,同時亦誤以為有一種產品能夠同時達到保本、高回報及靈活性大三大優勢。如果真有這種產品存在,世界便不會有風險,沒有人會有投資虧損,所以現實是不會發生的。

她要達到三種不同理財目標,必須依靠三類資產來進行,而三種目標的重要性及次序也是因人而異。對她來說,我相信最重要的是為將會開始的退休生活提供安心的現金流作為生活費,其她目標相對是次要。

年金已可滿足大部分需求

為了應付快將退休的生活需要,我建議Yvonne將部分資金分配到政府年金,假如她預算65歲退休,購買300萬政府年金便能夠製造每月保證收益15,900元,直至百年歸老。這部分能夠滿足她目前生活費的68%,而65歲後不需要再為MPF供款,即是已經可以滿足目前生活費的72%。

而她手上持有的基金及股票部分有派息特性,她估計能夠提供平均大約每月1萬元收入。換句話說,現有派息股票及基金加上未來300萬元用作購買政府年金,估計每月已經能夠提供2.6萬元收入。還有租金收入每月1.5萬元未計算在內,包括保證及非保證成分,總金額已有4.1萬元,預算金額接近目前需要的兩倍,應該能夠令她安心,不用擔心退休後的生活費。

而她手上還有360萬元存款,未到期的儲蓄保險,MPF累算權益及資本增長為主的股票及基金。整體來說,中或短期都沒有任何問題需要擔心,但長期便要注意兩方面,分別是有否需要將部分資產在百年歸老後留給關心的人,還有是否已經令資金發揮最好效益。

留給下一代 要公平分配

Yvonne亦有考慮過第一個問題,由於她有能力可以為家中年幼一代提供財政支援,她想過將來不在的時候將資產分配給他們。但我提醒她在財富傳承的規劃中,最難處理的問題,可能是令所有受益人都感覺公平。這方面她也認同,她目前沒有安排資產如何分配,歷史告訴我們各種資產在不同時間的表現都有分別。假如她選擇不同資產分配給不同後輩,最後很容易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好心做了壞事,被人怪責又何苦呢?尤其是她擁有自住及收租物業,必須要整個單位分配,不可能二人或以上按比例分配。

針對資產並未能夠配合Yvonne需要而發揮最大效益的問題,她需要作出取捨。

分清次序 首選現金流

她的理財目標次序,第一位應該是退休後提供穩定現金流,所以手上資產是否能夠做到這個效果非常重要。目前製造收益資產包括派息股票,派息基金及收租物業,將來還有儲蓄保險。目前收租物業佔可投資資產比例31%,未計任何支出前租金收益率為3.3%,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扣除差餉、管理費及稅項等支出之後收益率必然低於3%,還要預備將來維修保養支出及每次轉換租客的額外成本。

而市場上能夠免除這些煩惱問題的選擇,包括年金產品或一些派發收益保單,只要有足夠累積期,保證及非保證收益總和能夠達到3厘的選擇有很多,而且相對確定性較高及風險較低,這便是我所提的資產效率問題。

當然單憑穩定收益資產未必能夠追到長期通脹的升幅,所以組合中亦需要增加長綫跑贏通脹的工具,例如股票,股票為主的基金及潛在非保證回報較高的儲蓄壽險,它們的主要分別是收益率及價格波動幅度,Yvonne應該根據個人喜好及風險承擔能力而決定適當比例配置。

自住物業在退休規劃上亦有很重要影響,Yvonne現時居住的物業樓齡已超過30年,而退休後估計還有20多30年居住,維修保養必然是一個潛在大額支出,所以她亦要考慮是否在現時單位養老或是選擇一些更適合退休人士的地區及樓齡較新的物業。

撥額外儲備用作保費

Yvonne購買了一份有高墊底費的自願醫保,應可以應付大部分潛在醫療支出,由於任何人生階段都要有醫療保險保障,尤其是年長階段,而且保費亦會按年齡及身體狀況而調整,簡單來說,年紀愈大,保費愈高,有些退休人士因未有準備足夠儲蓄用作交保費而取消了保障,最終因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患病或發生意外,導致大額醫療費用,被迫動用生活費支付醫藥費,影響了生活質素。

為了避免同樣事情發生在Yvonne身上,我提醒她必須要撥開一筆儲備用作支付醫療保險將來的保費。

財務上Yvonne沒有需要照顧親人,所以沒有人壽保障需要,不過她亦考慮將來為親友的下一代提供財政支援,最初想法是百年歸老後將餘下的資產及金錢分配給後輩,但了解過公平因素及可以利用人壽保單的槓桿功能減少保留資產及增加個人退休後可動用資金的好處,她也會考慮購買人壽保險來安排傳承。Yvonne所擁有的資產應可以為她提供退而無憂的生活,估計百年歸老後還有剩餘資產,加上她是單身狀況,我建議她要準備遺囑及持久授權書。

【原文刊於第774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
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諮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石Sir一周前瞻及異動股】中國財險、澳博控股、浙江世寶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