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點】歐洲面臨經濟衰退風險 短期内形勢不容樂觀
隨着歐美進一步制裁俄羅斯,這星期對於通脹高燒的歐洲來說,可能是很重要及具啟示的一周,因為既是歐央行公布議息結果,亦是「北溪一號」10日維修期滿恢復通氣的日子,相關決策無不牽扯着當前歐洲面臨的通脹壓力、債務危機及經濟衰退等風險,連帶也會影響環球金融市場走勢。
事實上,眼前3大疊加風險同時襲向歐洲,最新公布的6月份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愈升愈有,高見8.6%,也較5月的8.05%顯著飆升,是199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通脹數字!因此,今周歐洲央行加息似乎是板上釘釘,問題是加0.25厘還是0.5厘而已,但這卻反映出央行面對救經濟還是遏通脹的無奈窘境。須知道,雖然歐元區現今處於零利率,但疫情打擊下歐洲經濟前景暗淡,往後可以大幅加息的空間也頗成疑問,縱使今周如預期出手,對於發高燒的通脹或為時已晚,藥效亦可能事倍功半。
多種不利因素致歐洲通脹高熱
歐洲通脹高熱,但添柴加火的不利因素着實不少。一向以來,歐洲極度依賴俄羅斯相對亷價的天然氣,很大程度上長期壓縮了通脹,亦降低了工商業運作成本,變相加強了競爭力。可是,俄歐「北溪二號」線雖已建成,卻在通氣前因制裁俄國臨門煞停;而「北溪一號」雖保持營運,據報俄方早已主動大削6 成供應,加劇了歐洲通脹。上周,為期10天的一號線例行管道維修完成,俄國會否因G7聲言限制俄原油出口價而報復,來一招斧底抽薪索性關閉所有天然氣供給呢?若然如此,對歐洲尤其是德國的打擊將是全面性的。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龍頭,亦是世界的工業生產大國,倘若因被斷氣而拖延生產甚至停產,許多精密機器及化工產品突然斷供,將會是另一場全球供應鏈災難,進一步將脆弱的歐洲經濟推向衰退邊緣。因此,歐洲不但要應對通脹高企,還要同時調整供應鏈結構,可是緩不濟多,轉換不但耗時,更需金錢投入,而上調利率對經濟產生的副作用將更為棘手,可能打亂央行的加息進程。近來,市場對歐洲今年大手加息預期亦相應地降溫,估計年內只會上調1.4厘。美歐加息步伐不同調,息差進一步拉闊,將加劇歐元長期貶值的趨勢,歐元兌美元已跌近至一算水平,往後重見平手也不足為奇。
歐債危機2.0陰霾至今不散
綜觀現實環境,歐元區除了面對高通脹,其實還面臨高槓桿的壓力風險。部分南歐成員國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希臘等,現今的槓桿率及財赤均高至2010年爆發歐債危機時的水平。 6月中,意大利就上演了驚險的一幕,其10年期國債孳息率突破4厘,與被視為歐盟融資基準的德國國債息 1.7厘不尋常地擴大,歐債危機2.0陰霾至今不散。不過,當年還可依靠德國強盛的經濟實力撐起大局,可是德國今非昔比,自顧不暇,5月出口更驚現30多年來首次貿赤,疫情肆虐加上罷工頻頻,經濟已現疲態,市場擔憂歐債翻版不無道理。
歐元區經濟會否陷入衰退言人人殊,雖然5月綜合PMI雖仍處擴張區,卻是16個月最低,而加息遏通脹必然以犧牲經濟為代價,加上國際政經因素愈益複雜,衰退風險不斷增加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合組織及世銀亦先後提出警告,可能進一步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也特別關注歐洲的走勢。看來歐洲經濟短期內不容樂觀。
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關於作者】
顏偉華是行健資產管理(Zeal Asset Management)CEO,超過20年基金管理行業經驗。行健多年來為歐洲國家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及本地個人投資者投資中國,亦是全球首批通過「基金互認」政策進入中國內地零售基金市場的三家基金公司之一。行健為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簽約機構,是致力將ESG融入中國投資的先行者之一。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撰文 : 顏偉華 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欄名 : 投資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