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險」中求

博客 16:34 2022/07/04

分享:

分享:

大眾環保意識不斷提升,自然會對商界推動環保等可持續發展議題有一定期望。就保險業實際情況而言,保險公司推出相關產品,除可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外,亦可藉著各種與ESG(即環境、社會及管治)相關的投資及管理工具,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企業將ESG融入營運 與社會創雙贏

企業在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同時,也會逐漸發現其做法實際上有利於業務的長遠發展。在現今民眾大多希望透過消費活動發揮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用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趨勢下,企業把ESG及可持續發展的元素融入策略和營運中,不但可為業務和社會創造共贏,同時也能贏得消費者的讚賞。因此,客戶在考慮投保時,也會傾向優先選擇並支持積極投資於潔淨能源、環保、社會價值等針對可持續產業和發展的保險公司,而不會只著眼於保費或理賠金額。由此可見消費者的選擇,變相支持企業投資可持續產業,齊來為地球做公益。

即使近期股巿異常波動,但消費者對於具可持續發展概念的金融保險產品的需求,似乎並沒有減退。早前特區政府推出的綠色債券吸引大批巿民購買,錄得1.2倍超額認購,最終發行量提高至港幣200億元,說明產品只要具備巿場潛力,即使在逆市一樣能受到投資者追捧。

再者,隨著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各種污染、以至新的病毒等接踵而來,令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面對更多變數,也相對增加了保險業的業務風險。若保險公司能增加在清潔能源或其他減排科技和產業上的投資,成為可持續產業的背後推手,既可間接令我們生活的城巿變得更為環保宜居,又能減低投保人因健康、極端氣候或環境因素而要作出大額索償的機會,為客戶和業務創造雙贏。

此外,若遇上大型天然災害,傳統保險產品未必能提供全面保障,甚至令傳統保險公司蒙受巨大損失。2017年吹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颶風「哈維」 (Harvey)就是個很好的商業案例,這場4級颶風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最嚴重破壞的自然災害。據美國國家氣象數據中心估算,哈維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600億美元。另外,有報導更引述華爾街權威人士的數據,指哈維颶風所導致的最終投保損失可能高達200億美元。

當時,市場預料保險公司將因颶風捲入巨額賠償,保險公司股價普遍受到衝擊,因此令不少企業開始注資更多ESG投資項目以分散風險。傳統金融投資及保險公司亦趁機推出更多圍繞減少污染及浪費、不損後代福祉、減少對鄰近區域的負擔、共同保護共有資源等三大可持續發展方針的ESG投資產品。

減碳框架下研保險產品 一石二烏

市面除現有的可持續發展投資項目,包括保險、債券、基金以及一些以ESG為主題的股票掛鈎結構性產品之外,亦湧現零碳排放概念的創新產品。 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上提到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表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令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全面綠色轉型。

未來,保險業界可在「十四五」規劃減排減碳的框架下,多研發具備可持續發展概念的金融保險產品,既能照顧客戶的投資需要,亦可推動綠色產業的長足發展,可謂一石二鳥,共同為本港的綠色可持續金融發展作出貢獻。

商業機構固然可盡力提升相關投資及發展,而非牟利團體在政策制訂上亦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組織可透過不同渠道向政府提供可行建議。在政策與民意相輔相成下,可增加保險公司對可持續發展投資的信心,從而逐步降低資產組合的碳足跡,邁向零碳目標。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鄧子平 中銀人壽執行總裁

欄名 : 保險知多啲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