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分析】解構Salesforce秘方 首季業績佳有望延續高增長

博客 19:14 2022/06/13

分享:

分享:

要生意長做長有,產品服務固然重要,但客戶關係管理(CRM)更不可缺。利用客戶數據進行分析,繼而作出準確的營銷決策,不但可帶動生意額,更能有效地保留舊客、培育具潛力客戶,以至發掘新客源。靠CRM軟件起家的Salesforce(美:CRM),逾二十年來一直走在行頭最前綫。近年開始將其雲端優勢,伸展至不同功能及行業範疇,高增長誓將延續。

Salesforce創辦人Marc Benioff自小已懂得編寫電腦程式,並且出售圖利。南加州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甲骨文,一做便十三年,當上公司歷來最年輕的副總裁。職場發展漸見頂峰,Benioff決定創業,於1999年夥拍軟件設計員Parker Harris、Frank Dominguez及Dave Moellenhoff,成立Salesforce,製作雲端CRM軟件。

大中小企一網打盡

由於其軟件介面簡單易用,同時利用雲端技術,省卻了企業安裝及資訊科技支援開支,不單吸引中小企一嘗CRM軟件的效用,更令一批大企業摒棄前期規模大且成本高昂的傳統軟件,轉用雲端服務,Salesforce自然可以大小通殺。公司於2004年6月首次公開招股,當時客戶約9,800個,合共訂閱量超過14.7萬,軟件使用者遍及65個國家。首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大收旺場,收報17.2美元,較定價11美元大幅高出56.3%;當時來說,是三年來首日表現最好的新股,市值一舉推上17億美元。

併購強化戰綫擴客源

Salesforce業務以高速擴張,上市翌年客戶數目已翻一番至2.05萬個,合共訂閱量接近40萬。2007年客戶基礎進一步擴大至4.1萬,訂閱量突破110萬。

內生增長以外,更不斷透過併購強化自身平台功能,同時拓展至其他雲端應用以擴大客源。2010年藉收購Heroku將業務伸延至平台即服務(PaaS);2011年收購社交網絡監控平台Radian6;2012年收購協助企業管理Facebook主頁的社交營銷商Buddy Media;2013年吞併市場營銷雲端軟件ExactTarget;2016年收購電商雲端平台Demandware,標誌版圖伸展至零售領域,並同時收購文件協作軟件商Quip;2018年收購應用集成雲端平台MuleSoft;2019年收購視覺化數據分析平台Tableau;2020年收購企業通訊軟體Slack及為特定行業提供雲端服務的Vlocity;以及去年完成收購諮詢服務供應商Acumen Solutions等。

躋身道指成分股

Salesforce已連續九年獲IDC評為CRM軟件行業龍頭,現有客戶超過15萬,市佔率接近兩成,遠遠拋離同業。能夠當上長勝將軍,當然要有佳績支持,收入由2014年度的41億美元,年年遞增至2022年度的264.9億美元,九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6%。2020年錦上添花,躋身道指成分股;現市值超過1,800億美元,比十九年前大漲超過100倍。剛公布的最新季績,高增長動力依然。截至4月底止第一季度收入74.11億美元,按年增長24.2%,略高過市場預期。毛利53.66億美元,上升21.7%;毛利率收窄2個百分點至72%。首季營運現金流增加13.8%,至36.76億美元。

展望第二季收入介乎76.9億至77億美元,按年上升約21%;2023年度收入預測下調至介乎317億至318億美元,增長約20%;不過,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預測則由介乎4.62至4.64美元,調高至4.74至4.76美元。

延續高增長可期

SaaS企業其中一個關鍵指標是剩餘履約價值(RPO)。Salesforce截至4月底止總RPO達420億美元,增加20%;當中未來12個月內可確認為收入的近期剩餘履約價值(cRPO)有215億美元,上升21%。兩個數據均足以反映未來收入要維持高增速毫無難度。配合近年密密併購所帶來的協同效益正逐一顯現,盈利迎來高增長可期。Salesforce一直都有能力保持增長,股價受壓主要是因為盈利表現仍波動,但相對論質素較很多增長股強,所以如果認為美股逐步回穩,屬一隻值得考慮的價值型增長股。

 

投資涉風險,每位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

 

(節錄)

【原文:解構Salesforce 高增長秘方(收費文章)】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梁耀康 HKMoneyClub聯合創辦人、CFA

欄名 : 美股追蹤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