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4旬夫婦擁2000萬資產移居台灣 沒有工作擔心股市表現影響被動收入?
Carson已經是第三次和Alvin商討理財規劃,上兩次是在2013年(316期)及2017年(494期)進行,所以大概4年便會相約討論。今年47歲的Carson去年8月移居台灣,和太太享受着半退休生活。兩口子過去十多年,已經為提早退休積極準備,所以計算後認為能力許可,便決定移居台灣提早退休。Carson也有想過應否在台灣繼續工作,但考慮到台灣收入水平低,加上不懂台語,發覺不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因此決定與其為了打發時間而工作,倒不如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他在台灣安頓後,開始享受遊山玩水以外,亦有做義工,為居住的社區作出貢獻。
【背景】
- 姓名:Carson
- 年齡:47歲,太太42歲
- 職業:移居台灣數月,沒有工作
- 婚姻狀況:已婚,與太太二人世界
【現有資產】
- 現金:400萬元
- 股票及基金:1,000萬元
- 強積金:200萬元
- 儲蓄保險價值:200萬元
- 自住物業:200萬元(已償還按揭)
- 資產總值:2,000萬元
【每月收支】
收入
- 股票及基金派息:4.5萬元
開支
- 生活費:2.5萬元
- 租金:5,000元
- 保險保費:1,100元
【每月結餘】
- 盈餘:1.39萬元
Carson和太太在台灣生活,並不是一定要工作,但當空餘時間太多,Carson便更關心現時的投資組合是否理想,更開始憂慮如果表現不濟,收益減少,會否令生活出現問題。談到生活支出,Carson分享他認識一位同是來自香港的朋友,一個月支出大約3萬元台幣(約8,300港元),已經包括各項生活所需,而另一位朋友一家三口每月大約需要10萬元台幣生活費(約2.8萬港元),可想而知生活開支相比香港低很多。他指出除生活費以外,希望能夠有四筆儲備,應付潛在醫療需要、發展興趣、旅行及太太的需要。
Carson的太太比他早到台灣,已拿到身份證,所以他們剛在台灣置業,由於是樓花,預計在下半年便可以入伙。Carson兩夫婦購買了一個實用面積約500平方呎的單位,是新住宅大廈,需要約200萬港元。雖然在台灣亦能夠申請按揭,利息亦只在2厘內,但Carson考慮到金額不高,加上已持有不少存款,而且對現時投資市場懷有戒心,不敢貿貿然投資,所以索性一筆過支付樓價,減低煩惱。
股票波動大 非只升不跌
由第一次面談到現在已近10年,間中我和Carson都會在WhatsApp中討論投資,他所投資的基金及股票和我的亦差不多,我告訴他為何我沒有他的憂慮,其實是時間管理及運用的問題。
Carson指出他兩夫婦的生活簡單及有規律,每星期有兩天做運動,一天和朋友聚會,周六和周日做家務,餘下兩天便用作留意股票市場,但面對大上大落的港股始終感覺不踏實。另外,只靠資產製造收入,令到Carson的憂慮增加,每次面對股市下跌都不想接觸有關資訊,採取鴕鳥政策,我向他解釋,股票類資產波幅必然比較一般平穩收益類資產大,所以不能夠只期望資產組合只升不跌。
他應該想想怎樣將專注力分散到其他事情,這能夠令他減少只關心投資組合表現的問題,但大前提是他的投資組合中,不是一些消息類及投機買入的股票或基金。2019年決定移居台灣的時候,Carson已將香港物業在高位賣出套現800多萬元,再買入基金。現有投資組合中,基金組合中有大部分是派息基金,再加上股票派息及保單收益,每月平均能獲取約4.5萬元被動收入,兩口子的生活每月約3.1萬元,已包括5,000元租金,租住600多平方呎實用面積的單位,到新屋落成及入伙後便不用付出租金。
需要保存較多應急錢
組合中不同資產的比例分配,需要按家庭收入狀況來決定,由於Carson沒有穩定工作收入,所以被動入息的確定性需要較高,亦需要保存較多的應急錢。我建議他應該保留等同2年生活費金額的應急錢,雖然將會搬入自住物業而不用支付租金,但居住的雜費也不能忽略,所以可以保存70萬元為應急資金。扣除自住物業及應急資金之後,其他資金及資產再按期望收益率及需要的生活費,設定平穩收益及長遠增值組合。不論股票及基金都可以有類似做法,分為追求收益及追求資本增值兩類項目。而為了令收益的穩定性增加,組合中亦可以增加年金或儲蓄型保單的比例。
假設Carson每月需要生活費3.5萬元及用作製造收益資產有1,400萬元,其餘資產是自住物業,長綫增值資產和流動資金,換句話說,收益率只需要3%,便能達到期望收益,我相信這個並不屬於進取的要求,所以我認為Carson毋須擔心生活費,亦不用為收入而工作,倒不如多用時間追求生活滿足感,好好把握移居台灣能享受的好處,包括有更多旅遊好去處及遠低於香港的生活費。所以他能夠管理好時間便能夠較輕鬆面對投資組合的波動問題。
投資要設定獲利或止蝕的價格
另外,現時每月家庭收支有盈餘1.4萬元,用作月供基金投資,主要是美國科技股類基金及台灣股票基金,上年度表現不俗,踏進2022年直到目前為止卻表現欠佳,所以整體基金組合由賺變蝕,這令到Carson有一個疑問,便是基金應否長綫投資?
其實不單是基金,股票投資亦應該要問自己,這些是否長綫的投資項目,我和他分享了一些股票代號及投資市場,都是過去十多年前備受追捧的股票或市場,但從今天看來,已經變成投資價值不高的資產。所以在投資時,不要和自己說某股票或某基金必定會長期持有,反而要為投資計劃設定適當比例及獲利或止蝕的價格,到發生時便要果斷做決策,否則只會經歷一段長時間後,手上持有的都只是雞肋。
雖然有些股票或基金獲利之後會有機會再繼續向上,但鎖定利潤後始終會令自己減少煩惱。除此之外,應該將投資分做兩部分來管理,包括定期定額的投資可以繼續維持進取,另外一筆過投資的累積資產便要更加留意風險,嚴控獲利及止蝕的安排,更不要在面對決定那一刻才考慮要如何做,一定是事前已經定好計劃及執行安排,這樣才能減少匆忙中做錯決定的問題。
而追求收益方面的股票及基金,相對上需要有長期持有的心態,但不代表不會轉換,所以當派發收益不理想或是基金評級被下調時,便要考慮是否要繼續持有。亦不要相信只有一隻股票或一隻基金便能夠達到你的期望效果,應該以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為策略。
Carson的父母已經百年歸老,除了太太便沒有其他親人需要他照顧,所以人壽保障需要相對不大,而因身體健康原因兩夫婦購買醫療保險的保費會很昂貴,因此我建議他需要另外撥開一筆儲備用作應付潛在醫療自出,估計二人共150萬元應足夠,可以投資在年金或儲蓄壽險類資產,確保需要用時不會出現價格波幅。
【原文刊於第752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
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咨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了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石Sir一周前瞻及異動股】第一拖拉機、首鋼資源、深圳國際、江蘇寧滬高速、深圳高速及安徽皖通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