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退休大學教授擁4000萬資產 每月透支7萬 應出售單位減支出嗎?

博客 17:20 2022/03/09

分享:

分享:

隨着港人愈來愈長壽,大家也更重視要及早為未來退休生活作準備。丁先生是一名退休大學教授,太太今年亦剛剛退休,他們育有一名孩子,已經成年,現在手持的資產高達4,000萬元,究竟有足夠資金退休嗎?如何為未來生活作準備?

【背景】

  • 姓名:丁先生夫婦
  • 年齡:65歲
  • 職業:丁先生已退休數年,太太剛退休
  • 家庭:一名已成年孩子,現時3人同住

【現有資產】

  • 銀行存款:2,000萬元
  • 股票組合:600萬元
  • 兩個出租物業:2,600萬元(未償還按揭1,200萬元)
  • 資產總值:4,000萬元

【每月收支】

收入

  • 物業租金:5萬元

開支

  • 物業還款及管理費:8.2萬元
  • 生活費及雜費:3.8萬元

【每月結餘】

  • 透支:7萬元

幾年前丁先生退休時,將退休金用作買樓,另外透過將自住物業加按套取資金,用作支付孩子物業的首期,而孩子自己負責供樓,目前3人名下各有一個物業,都仍需要供樓。丁先生夫婦和孩子同住,而2人名下的物業則用作收租,提供退休入息。

早年丁先生在國內有一個物業,剛剛賣出套現了一筆資金,約1,650萬元人民幣,大約等同2,000萬元,他想了解應怎樣運用來製造退休入息。

除此之外,他們有價值600萬元的股票。在3個香港物業中,女兒的物業不會計算在退休資產組合中。我建議丁先生從三個方向規劃,首先是收入及支出方面。

有足夠流動資金

現時租金收入有5萬元,支出12萬元,所以每月需要從儲蓄中,提取7萬元作為生活費補貼。假設收支維持不變,及未動用資金能夠追到通脹,手上的存款已足夠應付未來23.8年的需要,以丁先生夫婦65歲計算,手上現金已足夠應付他們到88歲,而還未動用的資產,包括兩層收租物業,以及600萬元的股票,雖然目前入不敷支,但我認為丁先生的狀況,亦不用擔心,因有足夠的流動資金。

這是最簡單的做法,只要資金回報能追到通脹便可以,但最大風險是未來的支出有機會增加,而對年長人士來說,其中一種潛在大額支出便是治療疾病及醫藥費。丁先生過去只有大學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障,太太的公司都沒有安排團體醫療福利,而丁先生退休後二人便失去所有醫療保障。

【37歲創業家坐擁逾1,800萬身家 每月透支逾3萬 冀財務自由要點做?:按此

定要買醫療保險

我跟丁先生說他必須做定心理準備,假如一向沒有購買私人醫療保險,60多歲後才第一次購買,保費必定令他感覺難以接受。但是沒有一份比較安心的醫療保險的話,不論身體狀況如何,在退休的中、後期都會擔心,因為不清楚何時有需要用錢醫病或發生意外,更不知道要預多少錢。所以為了令自己減少憂慮,可以更專注地享受退休生活,我認為他們二人都一定要有醫療保險,至於保障範圍及保費多少,便要考慮肯付出的金額,以及要求的安心度。

而且他們應該趁現在還是身體健康,便要把握機會,以及把握時間去購買,否則到將來需要用時,便難以找到保險公司肯接受投保。

我建議丁先生現在便要去找他可信賴的保險顧問,了解多些醫療保險的保障及選擇,而必須選擇能夠保證續保,以及保障到100歲的計劃,市場上的自願醫保計劃便有這些優點。而且要切記醫療保險的安排並非為增加收入,而是幫助控制一些難以預算的支出。

運用資產創收入

就像丁先生的情況,有足夠的儲備應付日常生活支出,但面對突發性的大額支出,便可能令家庭財政出現風險,必須做好管理。我亦建議丁先生,需要現時便提醒孩子,為自己的健康做好規劃,而購入醫療保險。雖然以丁先生夫婦現時年紀來說,需要有一份比較安心,而全面的醫療保障,每人每年的保費隨時過萬元,甚至更高,但不能沒有,所以規劃重點是,如何能夠運用手上資產,製造收入應付保費支出。

第二項的理財規劃,便是配置適當資產,應付退休入息需要。目前,丁先生夫婦持有的2個物業,一個是6年前買入,另一個已經購入了十多年,所以升值不少。他們有很傳統的想法,便是利用買樓收租來製造退休入息。對於退休人士追求入息來說,買樓收租未必是最理想的安排,就以丁先生目前的狀況來分析,每月租金入息5萬元,一年便有60萬,看似不錯,但物業目前市值2,600萬元,租金收益率是2.31%,但還未計算需要支付管理費,差餉、稅務等必然支出,扣除支出後,收益率只有大概2%,雖然較銀行利息高,但收益並非保證,加上時間愈長,需要的維持成本愈高,所以從退休入息規劃來說,並非一個吸引的回報率。我認為,丁先生應該要慎重考慮,是否應該分散投資,將資金放在其他能有較理想收益的資產中。

出售單位還按揭

另一方面,太太退休之後,丁先生家庭沒有其他收入,但按揭需要繼續還款,會增加擔心,以及心理壓力也增加。這也是丁先生來電郵查詢的其中一個原因。

所以,我建議丁先生可以多一個想法,假若他們保留一個單位作為將來兩老退休居所,到時孩子可享有更多獨立空間,而將其中一個單位套現後,得到的資金差不多能夠償還所以按揭,雖然租金收入減半,但是支出亦相對減輕,每月入息由5萬元減至2.5萬元,支出卻由12萬元減少至7.9萬元,少了4.1萬元,需要由儲蓄補貼的金額,也可以減少1.6萬,變相能用作製造收益的資金也會增加。

需檢討股票組合

第三項的理財規劃是,怎樣為資金提供更佳的增值,以及製造收益方案。丁先生提出他目前持有的股票組合,表現不理想,已從高位回落了200多萬元,雖然是「蟹貨」,不代表可以不聞不問,亦不要以為長期持有便能夠追回失地,所以他要行動,需要檢討現有資產,是否值得繼續持有。丁先生應該以能夠派發不錯股息的大藍籌,作為長期持有股票組合,假如能夠做到5%股息收益率,600萬元的股票組合每年便能夠提供30萬股息,每月收入已經有2.5萬元,毋須交稅及行政成本低,唯一風險是並不保證,所以其他資金應該向一些保證成分較高的資產埋手。

可考慮年金產品

其中可以考慮的是政府積極推廣的年金產品,包括政府年金,以及保險公司安排的私人年金計劃。

假如丁先生兩夫婦各購買300萬元政府年金,以65歲計算,每月保證入息已經有3.33萬元,加上預期股息2.5萬元,以及租金收入2.5萬元,每月分散來自3個來源的收入達到8.33萬元,已經能夠應付一個物業的按揭,以及期望的每月3.8萬元生活費需要,所以我認為丁先生,現在便應該分三方面規劃。

第一,先要為夫婦二人未來退休生活中的潛在醫藥費,而購買醫療保險並準備保費儲備;第二項是考慮轉換資產組合,增加有較理想派發收益能力的資產;第三項便是平衡風險與回報,為穩定退休入息需要而安排年金。

其餘未動用的資金,可以慢慢想清楚用途,但不能長期保留為存款,否則可能會令資金貶值,只需要保存等同於應急錢金額的存款已足夠了。

 

【原文刊於第748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
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咨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了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