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展望】中概股陸續回歸 中港股市有望達雙贏局面

博客 16:45 2022/01/17

分享:

分享:

【2022展望】中概股陸續回歸 中港股市有望達雙贏局面

在美中博弈大環境下,上月初美國證交會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監管細則最終定案,變相爲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ADR(俗稱中概股)劃出「合規」最後期限,因而觸發拋售潮,中概股命運又重回市場關注焦點,究竟未來有何出路?會有甚麼影響?應如何應對呢?

行業整改促進健康競爭 料市場將漸恢復信心

2022年已過了兩星期,中概股承接去年弱勢,普遍持續震動下跌,雖然在除夕前一天曾錄得強力反彈,亦僅是曇花一現,其後便無以爲繼。據追蹤在美上市95隻中概股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The 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顯示,2021年更差,全年整體下跌42%,若與2月中高位比較,跌幅高達57%。單計《法案》公布實施後,12月3日中概股暴跌,總市值蒸發逾千億美元,相信很多散戶亦都以損手告別。不過,中概股積弱也是事出有因。

去年,中概股可說是多事之秋,個別公司被揭財務造假而觸發信心危機,拖累整體中概股大瀉,加上中國政府對國內市場進行改革,整頓及規範了多個行業,對不少這些行業龍頭中概股構成嚴重負面影響,例如雙減政策 (減少學生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 ,均對上市教育機構帶來極大衝擊。而強力執行反壟斷法,大額罰款多家互聯網巨頭更震憾了市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公司擴張,削弱盈利能力,故對股價造成龐大壓力。不過,內地政府厲行整改長遠有望助教育及互聯網等行業更健康競爭,而且現時似已漸趨緩和,調整過後信心相信將會逐漸恢復。

【環球經濟增長料保持溫和 需提防3項風險變數:按此

中美競爭愈演愈烈 中概股退市風險增

另一方面,中美競爭愈演愈烈,美國對華全方位圍堵封殺,牽連在美國上市的華企,成爲美方針對及打擊的對象。2020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2021年3月證交會通過臨時修正案,並進行公衆諮詢,最終定案亦於去年12月2日公布實施,雖表明《法案》適用於所有海外公司,規定審計底稿必須交予美國監管機構審核,正是與中國政府的最大矛盾,因爲審計原始文件可能包含敏感數據,涉及國家安全及主權而遭中方拒絕,幾經談判亦未能調和。綜觀現時美中對立關係難以退讓,中概股面對雙重監管下必須作出抉擇,被迫退市風險亦與日俱增。

按美方最新規定,2021年度計起3年內,外資上市企業必須呈報原始底稿供美方審計,亦須披露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等,否則公司可能被要求除牌。換言之,最後申報期限將會是2023年度,意味着中概股剩餘大約兩年時間評估自身企業風險,從而適時調整上市地點及方式。有投行分析估算,公司可利用的實際時間將更短,或僅餘一年多,形勢雖有些緊迫,但基於已有多間中概股退市方式及經驗可供參照,風險仍屬可控,故投資者也不必過於憂慮。

事實上,中概股退市與否也取決於公司業務性質及意願,部分較小型公司如未涉掌握敏感數據,或可向國家申請批准轉移底稿,而毋須大費周章另覓上市。不過,過往有否案例卻不得而知。然而,縱使公司美國上市地位獲准保留,但面對美中雙重監管,長期合規成本將相應大增,選擇美國退市另覓地點,一次過花費一筆似乎較為划算,同時亦可避免日後遭美方針對性「刁難」。

【美國銳意重塑產業鏈 晶片業勢成中美競爭主戰場:按此

私有化後回歸中港股市 達致雙贏局面

一般而言,美國退市可分爲非自願被勒令除牌,以及自願申請撤銷上市地位。而自願退市大致有3種方式可選擇,亦各有特色優劣,私有化退市、回歸港股或回歸A股。

從私有化退市看,去年已有多家中概股成功私有化,正式退出美國資本市場,不過私有化涉及巨額贖回資金,成本亦較高。若股權分散,股東結構複雜及外資股東佔比多,則會耗時較長,所以採用這方式較利於股權相對集中的中小型公司,而私有化後當然可擇其他地方重新上市。至於選擇回歸港股,則可説是最直接方便的美國退市方式,亦適合市值較大的中概股。而港交所也早有準備,改革修例敞開大門,允許內地企業可保留VIE股權架構來港第二上市,也因此去年吸納了多家中概股網絡巨無霸。此外,回歸A股也是不錯選擇,近年內地改革了資本市場,降低上市門檻,而科創板推出註册制、最新成立北交所亦可方便了中小型企業融資。

當然,未來兩年,預計大批中概股將會陸續回歸,內地和香港市場也將成爲首選停靠地,但基於兩地對企業估值及融資便利性的差異,吸引力也會有別。內地和香港既是競爭亦可合作,持續優化政策,透過加強股市互通額度,擴大資金流動推升成交量,以達致雙贏的互惠互利作用,造福企業及投資者。

 

【關於作者】

顏偉華是行健資產管理(Zeal Asset Management)CEO,超過20年基金管理行業經驗。行健多年來為歐洲國家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及本地個人投資者投資中國,亦是全球首批通過「基金互認」政策進入中國內地零售基金市場的三家基金公司之一。行健為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簽約機構,是致力將ESG融入中國投資的先行者之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顏偉華 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欄名 : 投資健聞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