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5旬夫婦持多個保險是否足夠? 應否為子女再置業?
年紀漸長要為未來作理財規劃,是次個案伍先生夫婦是《富足家庭認證導師》麥慧敏(Patty Mak)的新客戶,因為他們都已經人到中年及兩名孩子都已讀中學,認為是時候為自己的將來規劃。夫婦兩人在20年前已購買了不同保險保障,包括人壽保險、危疾保險及醫療保險,但20年來一直以為已做好安排而沒有檢討保單。

應定期檢視保險單
伍先生提到,以往從不檢討保單的原因是以為買了便安心,不知道需要定期檢討才能確保有足夠保障,另一方面,他們也忘記了自己有甚麼保險保障,伍太去年曾在醫院留院,但因忘記了自己有保險保障,結果便沒有向保險公司申請索償,白白交了保費而放棄了保障。Patty向他們解釋檢討保單是必要的,因為已購買的保險計劃並不會隨着時間而轉變,反而客人的家庭角色及保障需要會因進入不同人生階段而轉變。
另外,醫療支出隨年齡及環境改變而不斷上升,所以客人要定期根據需要,檢視保險單的保障額及保障範圍是否適當,確保萬一有傷病意外發生時,也有足夠的保障,不用兼顧身體健康及資金狀況,減少憂慮自然身體健康狀況都會好些。Patty建議客人要製作保單備忘表,包括一家人的不同保單資料,容易有需要時第一時間可以查到保障範圍,免得花費了又沒有索償,浪費了保費。
Patty為他們計算所需人壽保障額,確定已符合現時的家庭保障需要,暫時毋須增加人壽保障。但在醫療保障方面便有不足,伍先生夫婦各有危疾保險,保額都是40萬元,但只保障至75歲。伍先生的家族有糖尿病病歷,所以Patty建議他們應趁健康情況良好下增加危疾保額。現時普遍危疾保險計劃可保障受保人到100歲,經驗法則提到危疾保障額應等同大約3年的年薪,以備萬一因患上危疾而失去收入時,仍能應付約3年的生活開支。
【IT專才擁逾500萬現金仍怕保障不足 加按物業套現令財富穩定增值?:按此】
孩子年齡細先買保險
醫療保險方面,Patty建議他們轉到可扣稅的自願醫保靈活計劃,除了自願醫保比舊的醫療保障更全面及更貼近現時已增加的醫療費用外、每年都會重新計算可索償保額,而且還可以扣減稅項。由於伍先生認為孩子還年幼,患病機會很少,就算不幸患病時亦可以去公立醫院,所以不用在未成年時便購買醫療保險,待他們投身社會工作時才購買。
但Patty提醒,子女雖然年幼但並不代表沒有患病的機會,事實上兒童患上危疾或意外並不罕見,而且家族有遺傳病的問題更應該及早投保。公營醫療系統需要較長輪候時間,假如孩子患病或意外時又不想等待,便要去私家醫院接受治療,牽涉的醫療開支可能會大增,影響家庭的財政安排。為了降低家庭風險,Patty建議他們盡快為孩子購買醫療保險,保費也有機會因投保年齡細而保費相對便宜,而危疾保障計劃的保費更會鎖定,所以同樣保障額下,年幼時購買危疾保障所需支付的總保費一定低於長大之後才購買。
孩子唯一有的保險產品是兩份年繳共3萬元的儲蓄保單,是伍先生在幼子出生時一次過為兩個孩子購買的,預算是到他們將來讀大學時可用作交學費。一般入大學年齡是18歲,即是當時伍先生購買儲蓄保單時還有分別14年及18年為孩子的大學費用而儲蓄。假設年回報為5%,年供3萬元,14年後本利和估計約為62萬元,雖然第二名孩子還有多4年才讀大學,有較長儲蓄期及更多供款,但因年長的孩子18歲時便要開始支付學費,不能保存儲蓄繼續滾存,所以估計這計劃的總儲蓄額都只會是100萬元內,如果這已是所有的教育儲備,應只可以選擇香港及鄰近較便宜教育費用的地方升讀大學。所以,Patty提醒伍先生這方面的安排可能不足,需要增加儲蓄或按預算選擇孩子可以升讀大學的地方。
應否為孩子提早置業嗎?請按【下一頁】
【原文刊於第734期《iMoney》(收費文章)】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