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增值】老友記冬天容易病 醫生教6大禦寒小貼士
對於年輕人,天氣由暖變冷可能沒甚麼大不了,然而氣溫驟降對年老體弱的長者卻是一大挑戰,一不小心便跌入患病的陷阱,例如低溫症、心血管疾病、骨折及流感等,都是長者在冬天常見的健康威脅,但其實只要做好防冬措施,老友記都可以快快樂樂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冬。
保暖不足易低溫症
長者在冬天常見的病患就是低溫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何韻施指出,低溫症是指體溫低於攝氏35℃,長者適應氣溫的能力相對較弱;加上本身比較虛弱及多患有慢性病,若保暖及進食不足時,身體沒有足夠的熱能供應,便可導致機能下降及體溫過低。
她說,低溫症是可以致命的危險情況,必須要及早送院治理,只是有時長者未必察覺自己體溫過低,但若天冷時顯得特別疲倦、無精神、呆滯甚至神志不清,便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時長者患肺炎或細菌感染,不會如年輕人般出現發燒症狀,反而會發生低溫症。
心血管疾病發作高峰期
除了低溫症,長者在冬天也較易出現中風及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何醫生稱,過去研究顯示,長者在冬天的中風機會會高兩成,心臟病如急性冠心病更高3至5成,原因是天氣寒冷時,體內血管會自然收縮以減少熱能流失,卻同時會令血壓上升或不穩,誘發心血管疾病,若本身已有「三高」等風險因素,危機更大。
每年約12月至翌年4月是流感高峰期。何醫生留意到,隨着防疫措施逐漸放寬,社交及聚會增加,近期流感個案可能有所增加。
傷風感冒可以「攞命」
她稱,長者因流感入院,以及發生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併發症的風險也較高,多達8成由流感引致死亡個案均為長者,因此長者應盡早接種流感疫苗,以減低受感染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長者禦寒小貼士
- 1. 穿衣要夠暖
內衣要保暖及貼身,外衣則應較鬆身,但手腕及頸位可較貼身,讓內、外衣之間有一層空氣可保溫。仍未夠暖可穿上冷背心或羽絨背心,讓雙臂保持靈活,如有需要才再穿長袖外套,一般已能應付室內狀況,外出時則可加上頸巾、冷帽及手套等等。
- 2. 適當進食
確保有足夠營養,有需要可增加食量,糖尿病患者宜更頻密「篤手指」監察血糖;飲酒無助暖身,反會令血管擴張,加快熱量流失。若要進補,則要留意會否與所服用的藥物有相沖。
-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室內空氣流通能有助減少病菌傳播。
- 4. 洗澡要擇時
洗澡宜在中午較暖的時間進行,水溫不能過熱,亦不宜過久,否則血管過度擴張會令體溫不升反降。
- 5. 保持運動
例如做一些家居訓練,或者家中走動一下,有助血液循環,幫助保暖。
- 6. 家居防跌
湯水宜在日間飲用,以減少夜尿,晚上起床使用夜燈或小燈照明。在家要穿着防滑拖鞋,保持家居整潔,不要堆放太多雜物,高危長者可考慮用防跌褲預防髖骨骨折。
何醫生提醒市民,在凍冰冰的日子,宜向長者噓寒問暖,除了家中長輩,也可關心一下鄰居的獨居老友記,幫他們做好過冬的準備,避免天氣轉變而令他們病倒。
作者:張意宇
責任編輯:周美好
(節錄)
【原文:長者冬天常見4病 老友記做好防冬減風險】
欄名 : 知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