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美國銳意重塑產業鏈 晶片業勢成中美競爭主戰場

博客 14:20 2021/11/22

分享:

分享:

上周美中領導人首次透過視象會晤,就兩國相互關切問題進行溝通,雙方緊張關係看似有所緩和,但未來競爭態勢及力度相信也只會是有增無減。就在兩國峰會前,台韓美等廿多家半導體關連廠商,證實按美方要求在限期前遞交了晶片業務資料,被視為是美國重塑產業鏈,劍指中國的狠招。可是,美方如意算盤就這麼輕易打響了?

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為由 索取晶片業數據

今年9月下旬,美國以提高晶片供應鏈透明度為由,強勢要求台積電、三星、Intel等晶片製造商,以及蘋果、微軟等科技公司和汽車龍頭廠商在內的20多家企業,限期11月8日之前提供商業機密數據,其中包括庫存、產能、原材料採購、銷售、客户訊息等。美國商務部更放狠話,警告若有企業不願意提交,不排除再動用政策工具箱,迫使企業交出相關數據。坊間頓時輿論譁然,認為是美國官方公然強制索取數據,隨後南韓政府也出面為韓企與美方斡旋。

礙於美國的強大壓力,據報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20多家企業屈服。不過,這些台韓企業卻留有一手,雖在半推半就情況下回應了美國要求,但強調未有提交客戶相關核心敏感訊息。由此看來,台韓企業似乎一致採取拖字訣力保最後防綫,一方面避開撕毁與客戶的保密協議,免於直接觸怒主要大客戶的中國,降低中國「有樣學樣」提出類似要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亦可搪塞美國,暫且緩解眼前危機。

【「雙11」體育產品熱銷 北京冬奧可望逃過巨額虧損命運:按此

晶片業成中美競爭主戰場

問題是,美國政府會否就此甘善罷休?為何不惜冒天下大不諱公然進行強制索取數據呢?近日,美國商務部雖表示諒解各大晶片商未盡回應要求的苦哀,但也沒有斷然排除會施行「追殺令」。有陰謀論者認為美國商業部已掌握了實際數據,只是與企業「互扯貓尾」令雙方皆有下台階而已,這種所謂歪論或許過於臆測武斷,但卻也不無道理難以完全抹煞,始終官威顏面與企業合約精神都需維護,亦須堵塞商界悠悠眾口。

歸根究柢,美中兩強競爭已成主軸不可逆轉,高端科技尤其是產業核心靈魂的晶片,更是雙方未來爭奪的主戰場,可說是誰手握核心晶片就可「掌控天下」。今趟美國強制索取晶片數據,顯然不全是為了應對汽車行業缺「芯」危機這麼簡單。對於半導體企業來說,數據是市場核心競爭力,是計算生產流程和成本、以及與客戶議價的重要籌碼,台韓半導體企業供出自家數據猶如是自揭底牌,況且亦難以保證美政府不會藉此扶助美企,既可針對性地提升美企與境外同業的競爭力,亦可了解中國企業實際需求及技術發展,實施更精準的遏制打擊。

美方望吸引半導體企業回流

顯而易見,美國迫切希望通過半導體企業回流美國,促使晶片行業造大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終令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絕對控制權。可是,說易做難,拜登政府倡議的扶持半導行業資金,在國會遭遇諸多刁難下,雖削剩520億美元,但至今仍未獲國會放行。因此,美國商務部長心急如焚,呼籲國會盡快通過半導體法案,以便重塑及振興處於相對滯後的半導體行業。須知道,晶片研發是一條燒錢路,無財寸步難行,企業缺乏誘因下僅靠自發力量始終有限,又談何配合政府的大戰略呢?

【供應鏈危機重構全球貿易格局 中美關税戰有望緩和:按此

美國產業結構不完整 難遏制中方發展

事實上,組建晶片產業鏈已成為美國及其盟友主力催谷的政策。最近,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自上任後,隨即將晶片產業納為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出晶片援助計劃,擬在預算中撥出數千億日圓,創建晶片產業資金庫,而台積電也表態將在熊本市興建半導體工廠,能否成事言之尚早。不過,另一邊廂的美國,去年強迫台積電設廠阿利桑那州似乎並不順利,工程數度延誤,成本也相隨節節上升,上月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科技大會亦點明了困難,指出基於文化差異、職工管理及工資成本均遇上難題,加上美國產業結構不完整,因此判斷美國將難以遏制及扼殺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

無可否認,以張忠謀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界的身份地位,可說是專家中的專家、權威中的權威。憑其數十年行業經驗及親歷美國設廠體會,看問題自然深入到位,也有極高啟發性,美中晶片競賽結果會否被他言中,大家拭目以待。

 

【關於作者】

顏偉華是行健資產管理(Zeal Asset Management)CEO,超過20年基金管理行業經驗。行健多年來為歐洲國家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及本地個人投資者投資中國,亦是全球首批通過「基金互認」政策進入中國內地零售基金市場的三家基金公司之一。行健為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簽約機構,是致力將ESG融入中國投資的先行者之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顏偉華 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欄名 : 投資健聞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