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壽保險】身故保障缺口響警號 港人保障水平須提高

博客 13:34 2021/09/24

分享:

分享:

香港保險市場十分成熟,2020年香港壽險業務的保險密度(人均保費)及滲透率(保費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高踞全球首位,但香港人喜歡存錢和投資錢滾錢,偏重選擇儲蓄及投資型的保險產品,未能善用市場上的多元化產品,做好風險保障規劃。

港人身故風險保障缺口達6.9萬億

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早前統籌首份《保障缺口「身故風險」研究》研究報告,目的是量度家庭中最重要的勞動人身故對受養人的影響。結果顯示,於2019年,香港身故風險保障缺口整體規模約為6.9萬億元,相當於每名勞動人口平均面對190萬元,又或是其年薪5.7倍的保障缺口。換句話說,假如家庭支柱不幸早逝,家庭淨資產並不足以令至親維持同樣生活水平,缺口愈大,影響愈大。

讓我們再來看看較新的數據,根據2020年宏利的理賠統計數據,宏利去年共批出超過9.3億元的身故賠償總額,數額雖然巨大,但平均而言每個個案的賠償額大概只有37萬元。香港生活成本不輕,假若家庭失去經濟支柱,這個賠償水平或許並不足夠為家人提供財務保障,這個現象十分值得大家反思自己的保障需求。

【調查:港人身故風險保障缺口達6.9萬億 買保險不宜偏向多功能產品:按此

壽險有助填補缺口

身故風險保障缺口的計算並不複雜,即是「保障需要減去可用資產」,只要將未來的預期家庭、教育及醫療開支加上家庭負債(如未清償的按揭),減去儲蓄及投資、與退休計劃有關的資產,以及壽險保障額即可。保監局亦設計了網上簡易評估工具,供大眾分析自己的身故保障需求。

要收窄身故風險保障缺口,除了長時間積累及增長資金以達到提供足夠保障的水平,壽險產品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保監局指出,相比起其他金融工具,壽險的槓桿作用令最終賠付可達到已繳保費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是更快、更有效地填補保障缺口的方式。此外,愈早買,保費一般較平宜,而且因身體狀況而被加保費甚至拒保的可能性亦較低,因此讀者宜及早行動,善用壽險產品對冲其身故風險。

【少子化難養兒防老 及早規劃退休享晚年:按此

切忌疏於審視保單

隨着人口老化及公眾健康醫保意識增強,近年大眾對保險的需求和認知不斷提升。但不少朋友在購買保險後便將保單束之高閣,直至不幸事件發生後才再將保單拿出來,這情況往往令壽險產品的身故保障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其實,身故風險保障缺口與家庭狀況、事業發展、人生規劃等因素息息相關,而缺口大小及保障需求會隨着人生進入不同階段而變化。精明的投保人應該定期審視保單組合,並根據自身狀況及財務資源調整保障,務求為自己及家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做好準備應對不時之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戴明鈞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行政總監

欄名 : 宏觀先機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