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源於一個投資理念和一場股災?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愈來愈受全球各地投資者歡迎,尤其在過去2年全球ETF的資產規模增長迅速。按専門於ETF市場研究的ETFGI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ETF資產規模已達9.21萬億美元,同時全球ETF市場已連續24個月錄得資金淨流入。若果要談ETF的起源,我會形容ETF源自一個投資理念和一場股災。
我所說的投資理念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學術界湧現不少研究和討論支持指數投資(Index Investing)或被動式投資(Passive Investing)。於1973年美國國民銀行和Wells Fargo回應一些學術研究,推出一隻指數基金給機構投資者。再於1975年12月31日,領航基金創辦人John Bogle推出第一隻給散戶認購、追蹤標普500指數的指數基金。
【ETF交易也有分等級?按此】
而一場股災就是1987年發生的「黑色星期一」。在1988年美國SEC發表1987年股災的報告,指出程式或自動化交易是導致市場急瀉的催化劑,並指出若有一種交易產品投資於一籃子股票,可提高市場流動性,從而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
雖然ETF這個概念在美國萌芽,但被普遍認可為全球第一隻ETF卻是在加拿大出現。於1990年,追蹤TSE-35指數、名為Toronto 35 Index Participation Units (TIPs 35)的ETF正式在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上市。至於美國第一隻ETF終於在1993年出現,是一隻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
【NAV同iNAV你分唔分得清?按此】
事實上,香港可算是亞洲區內最早發展ETF市場的地方。在1999年11月12日,香港第一隻ETF上市,換句話香港的ETF市場不經不覺已有超過20年歷史。據港交所資料,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共有ETF及槓桿及反向產品近150隻,總資產規模達4,152億元。
以上資料從不同書籍及互聯網搜集,僅供參考。
撰文 : 葉子健 日興資產管理ETF業務發展專員及策略師
欄名 : 健談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