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監管 VS 去中心化 監管虛擬貨幣是否好事?

個人增值 19:00 2021/06/19

分享:

分享:

比特幣於4月中旬價格高見63,000美元後,曾急跌至5月19日的低位30,201美元,至6月2日回升至約36,500美元水平,但相比4月的高位,跌幅接近一半。其暴起暴跌的循環不斷重複,實在難以解釋,但無論如何,升跌主要取決於供求關係因素,尤其是需求方,當中又往往視乎市場情緒;供應方則相對穩定,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每個區塊產生幾枚比特幣。供應固定,但需求在市場情緒影響下,價格變幻莫測。

【分析致比特幣大幅波動的2件事:按此

中美先後出招 虛擬幣交易設限

在近期虛擬貨幣暴起暴跌之際,中國和美國都先後推出監管措施。中國人民銀行於5月18日發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勒令金融和支付機構不得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也不得提供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服務和產品;如果消費者在加密貨幣投資交易中蒙受任何損失,需要自行承擔。

兩天之後,美國財政部亦表示,加密貨幣為包括逃稅在內的非法活動提供便利,對政府機關偵查非法行為帶來重大威脅,故決定對加密貨幣市場和相關交易採取更嚴格的監管舉措,將要求任何金額達10,000美元或以上的加密貨幣交易向美國國稅局(IRS)報備。

事實上,虛擬貨幣的世界不只比特幣一種,而對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的監管,政府其實面對一個很大的困擾。虛擬貨幣的產生,是由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衍生出來的,筆者曾多次撰文討論區塊鏈的應用問題,扼要來說,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統,交易雙方可以不通過「中介人」或「管理人」,在毋須雙方有一個「互信」的基礎上,能夠完成交易。

【比特幣真能取代黃金成避險天堂? 專家:市場仍未接受:按此

監管與去中心化 二者不可兼得

如今政府監管當局認為,虛擬貨幣對金融市場產生一種不穩定性因素,甚至讓不法分子利用虛擬貨幣買賣實現犯罪行為,例如洗黑錢等,於是要加以監管。然而,當政府監管這些虛擬貨幣時,同時亦會影響到區塊鏈的交易去中心化能力。筆者稱此為一個「內在悖論」(Intrinsic Paradox),即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會為區塊鏈帶來一個去中心化能力受損的內在矛盾。在監管的層面來說,暫時沒有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

看深一層,當我們允許透過區塊鏈進行可以去中心化的交易或買賣,必須牽涉到虛擬貨幣。不過,政府當局監管虛擬貨幣,同時亦會削弱甚或犧牲到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應用能力,箇中蘊含了一個帶有「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內在矛盾。

照目前情況看,大家傾向的發展方向,似乎是由一些大家都信任的國際聯盟組織、政府機構,甚至是政府本身發行一些虛擬貨幣,去推動一些電子自動化的交易,例如中國人民銀行試驗發行數碼人民幣。

不過,要留意一點,當推出這個制度時,嚴格來說已不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系統,缺少了當初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初心」。目前包括監管當局、各持份者以至市場自身,都似乎陷入一個「迷惘」情景,摸不通未來踐行的前路方向,究竟是貨幣的穩定(或說是虛擬貨幣的可信性)重要?抑或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能力重要?

港證監擬發牌 排除大眾參與

很顯然,這是一個帶有「二擇其一」意味的悖論,而且若監管過嚴,勢必弱化甚至扼殺了區塊鏈所承載的去中心化價值。大部分政府監管機構的方向,似乎傾向針對和打擊那些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正如上文提到,中國監管當局以嚴厲的條文,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平台以至「挖礦」實行監管;香港證監會亦在考慮透過發牌制度,監管虛擬貨幣的交易活動,而發牌的要求相當嚴格,排除一般普羅大眾投資者的參與,只允許那些擁有100萬美元資金以上流動資產的專業投資者參與。

這是否一項良策?筆者迄今也不敢斷論,此舉是否對社會最有利。畢竟區塊鏈去中心化交易的意義,是為了服務所有人,包括普羅大眾,如今變相「剝奪」了普羅大眾在虛擬貨幣交易的權利,是否最符合「公眾福祉」,目前實在很難說。也許從保護小投資者的角度看,此舉可保護盲目或對交易風險無知的小投資者,免成大戶的「點心」,或墮入網上「龐氏騙局」,不過從整體發展角度看,此舉是否在最大程度上,用盡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機遇和優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投資比特幣前先回答這5個問題:按此

 

(節錄)

【原文:監管虛擬貨幣 或損區塊鏈應用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欄名 : 科技解碼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