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低碳經濟大勢所趨 財富承傳不可錯失的部署

博客 13:40 2021/05/27

分享:

分享:

【ESG】低碳經濟大勢所趨 財富承傳不可錯失的部署

新冠肺炎疫情延續至今,改變了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世界經濟原本的運作模式。從新能源汽車、培植肉、人造鑽石、到綠色金融,一場以低碳轉型為核心的新經濟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全球趨勢,亦將帶動更多資本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全球掀綠色革命 多個新能源相關行業前景看俏:按此

眾多政府和企業,尤其是在歐洲和亞太地區,意識到應對氣候危機的緊迫性,並做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美國、歐盟、法國、瑞典、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佔全球碳排放量四分之一的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這些行動不僅有助於實現全球經濟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從大氣層清除二氧化碳的數量,更是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疫情加速食品科技行業改革

不過,要完成這個目標甚具挑戰。可再生能源例如風力、太陽能等,發電時去碳化只佔整體排放的30%,而餘下的70%排放去碳化來自鋼材、水泥、交通系統、肥料生產等。要解決每一個行業碳排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低碳前沿技術的創新水平和產業的轉型。

以畜牧業為例,每年大約排放71億噸二氧化碳量,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4%,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數據顯示,為人類消費而飼養的700億隻動物,需要全球約30%土地、16%淡水和三分之一糧食產量。疫情引發了人們對動物肉消費和公共衛生風險之間關聯性的擔憂,催化了食品科技行業的變革。

低碳化成全球新趨勢

同樣的轉變亦在其他行業滲透。通用汽車承諾在2035年前停止生產汽油和柴油汽車,轉向電動汽車;全球知名珠寶商Pandora將停止使用開採的鑽石來製作珠寶,轉向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鑽石;金融機構亦承諾將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新的融資及投資標準。

隨着走向低碳化時代成為全球新趨勢,亞洲高淨值人士應關注綠色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投資機遇,可持續投資不僅有助於實現長期穩健回報,為投資組合規避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風險,愈來愈多的亞洲家族企業和超高淨值人士,積極關注可持續投資發展,希望通過投資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回饋社會,並實現家族財富的可持續性和世代傳承。

不少ESG基金表現勝傳統基金

根據滙豐投資管理在2021年4月發表的可持續投資調查顯示,在香港、中國內地和新加坡3個市場,超過一半的受訪投資者表示,新冠疫情提高了他們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和可持續投資考慮因素的意識,促使其重新評估投資方式。其中,可持續性、環境影響和氣候變化被3地投資者視為最值得關注的3大ESG議題。在未來3至5年,這3個亞洲市場半數以上的投資者認為其投資組合將100%由可持續投資組成,該比例高於英國。

事實上,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可持續投資產品(如ESG基金或ETF)表現,明顯勝過傳統式的基金。晨星(Morningstar)數據顯示,2020年與可持續投資相關的開放式基金與ETF的淨申購金額達到511億美元,是2019年214億美元的2倍以上,2018年54億美元的10倍之多。與全部股票型與債券型基金相比較,可持續投資基金佔整體共同基金市場淨流入金額的比重已經提高至四分之一的水平。

【追加Tesla! 標普500 ESG指數ETF一年回報43.6%:按此

隨着亞洲家族企業進入傳承換代時期,將進一步激發對ESG和可持續投資的需求。年輕的財富繼承者對待財富本身的理解和態度更加多元化,他們更加關注財富對社會、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他們期待變革,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創建一個更加多元化、包容且公平的未來。

了解ESG理念 加快部署

隨着ESG在亞洲逐步主流化,相關的投資產品會更加多樣化,監管對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企業ESG信息披露的規範化,將推動整體可持續投資市場規模迅速擴大。這些均為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重新平衡投資組合提供新機遇。因此,投資者要加深對ESG理念的了解,加快部署可持續投資的布局,做好迎接市場機遇和挑戰的準備。

總言之,氣候變化既是一項緊迫的危機,亦是催化蛻變革新的契機。隨着全球經濟向淨零排放邁進,投資者只有走在世界轉型的最前端,才能取得最佳投資回報,實現創富、守富以及傳承的完整生命鏈。

 

作者:陳秀明 滙豐私人銀行亞太區總監

【關於滙豐私人銀行】

分享私人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帶出財富管理及智慧傳承的規劃藍圖,以及家族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實踐策略,並探討如何透過不同產品及解決方案,以滿足包括資產增值、世代傳承、新世代思維、慈善公益、家族辦公室、信託基金等需求。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滙豐私人銀行

欄名 : 私銀滙萃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