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從虛銀信用卡支付天然優勢 看傳統銀行包袱
▲ 【虛擬銀行】從虛銀信用卡支付天然優勢 看傳統銀行包袱
我諗大家喺過去一年,大家都多咗唔少網購嘅機會,當每次大家用Debit card/Credit card做交易,喺輸入咗16位卡號碼、到期日同埋CVV之後,銀行好多時基於保安嘅考慮,都會要求大家用一啲方法去確認你嘅身份。
【虛擬銀行和電子錢包有咩分別? 電子錢包有咩限制?:按此】
最常用嘅方法當然係畀一個SMS One-Time Password(OTP)去你已登記嘅電話號碼,大家收到之後,手動輸入返就OK喇。例如MOX就係用呢種傳統方法喇:
不過呢種方法其實都幾麻煩,咁一來𠵱家買嘢好多時都手機啦,即係話大家要喺啲Apps度跳來跳去,跟住仲要手動入返嗰6個數字,我年紀大有時無咩記性又要撳多幾吓,其實都幾煩的;
二來銀行其實要畀SMS錢(成本介乎3毫至7毫我都聽過),小數怕長計,每個交易先賺你嗰幾蚊手續費,要嘔多幾毫子出嚟都幾甘㗎。
咁點算好呢?
市面上有2個Solution我覺得都做得唔錯的,而呢2個Solution都有一個大前設:基本上你要係虛擬銀行/Fully digital先行得通,所以話做虛擬銀行有陣時都的確有啲天然優勢㗎。
將SMS轉做Push Notification就可以慳返SMS錢啦
一個最平最簡單嘅方法,就係直接將銀行要畀你嘅6位OTP由SMS轉為App Push Notification,咁就可以慳返SMS錢喇,而「八達通Mastercard」就係其中嘅一個代表喇。


呢種方法有一個前設,就係所有用戶都有安裝到App先得,咁八達通Mastercard係一張Virtual card,你要安裝咗八達通App、做埋實名認證先可以透過個App申請,所以所有持卡人都一定會有佢個App咯。
咁傳統銀行係咪唔做得呢?Yes or No啦。
【虛擬銀行會有全面取代傳統銀行的一天嗎?:按此】
傳統銀行的困局
如果傳統銀行要行的話,咁就只能夠好似八達通咁出Virtual card,仲要限制申請渠道係App only先至得,咁所以最後都係「包袱」嘅問題:我出得張卡,但係要自斷雙臂剩係容許App User申請,咁我就無得做Non-App甚至連e-banking都無嘅客人,但係我係一間傳統銀行,咁我咪有好多客唔做得咯!
再考慮埋成本,銀行一直用緊SMS OTP,亦已經出咗好多卡畀無App嘅客人,即係話一直用緊嘅SMS server無得中斷,仲要同時維持多一個APP OTP系統,結論係唔單止無平咗,反而仲要貴咗,咁當然就唔會做喇。
講到呢度,大家有無發現其實呢個Solution都係有啲傻的,你都畀得個Push notification個客喇,點解仲要OTP呢?點解唔直接叫個客喺個App度做確認呢?
暫時有一間虛擬銀行有呢個Solution,邊間?咪又係你哋成日話我做打手嗰間眾安咯。
最聰明嘅做法:In-App Confirmation
好多時最好嘅Solution就係最直觀、最「Don’t Make Me Think」嘅Solution,HKTVMall買嘢,收Push Notification,撳入去,對交易商戶同銀碼、撳確認,即時出Acknowledgement,再出ZA Coin回贈。
我諗都唔使我多口解釋點解呢個Solution是最好的吧……
虛擬銀行的最大優勢:可以揀客
我之前喺唔同文章都講過,虛擬銀行嘅最大優勢其實唔係「無分行→服務成本低→價格優勢」,亦都唔係「股東生態圈→競爭優勢」,最大優勢其實在於「可以揀客」,可以剩係揀「識得用+願意用+願意只用智能手機嘅客人」。
大家可以諗吓,簡單如一個Transaction Notification,如果你有一百萬零一個無App嘅客,你就要整一個相對無咁靈活方便嘅Customer flow出嚟(收SMS OTP),咁又基於成本考慮,你就會逼埋另外嗰一百萬客跟住用一個無咁靈活方便嘅Flow,最後只會整蠱到自己咯。
後記一個:「Don’t Make Me Think」呢句說話唔係我作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睇吓呢本神作,呢本嘢好薄嘅啫(影相問題搞到好似好大本喇),「一程飛機睇得晒」。
【文章來源:華田銀行;已獲授權轉載。原題:銀行閑談 (120) — 從信用卡「確認交易流程」看虛擬銀行的天然優勢】
【關於作者】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欄名 : 華田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