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 外企撤出中國難衝擊「世界工廠」地位
▲ 【RCEP】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 外企撤出中國難衝擊「世界工廠」地位 -
在當前美中貿戰拉鋸、環球疫情肆虐下,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的脆弱及失衡問題愈加凸顯,各主要經濟體掀起了一股製造業遷移重構風潮。此時亞洲版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塵埃落定,往後域內15個成員國經貿將進一步整合,重塑區域產業鏈體系,這對於位處全球製造業中心、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快將來臨的後疫情時代,相信會是一個轉捩點。
【RCEP如何增強中國經濟影響力?:按此】
外企回流本國 難衝擊中國產業鏈
事實上,兩年前由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關税戰,以至其後的科技戰,美日以行政法規誘使產業回流,無疑打亂了數以萬計在華企業的生產部署。另一方面,全球新冠病毒蔓延,中國封城控制疫情,導致製造業停工停產,運輸物流癱瘓,全球產業供應鏈頓時中斷,上至高端電子零部件,下至日用品配備均欠奉。各國驚覺產業鏈過度依賴中國,瘟疫來襲時本土製造業不堪一擊,尤其是口罩酒精生產都無以為繼,因而催生歐洲加入「去中國化」,坊間擔憂中國製造業可能從此一沉不起。不過,綜觀客觀形勢,這或許是有些杞人憂天。
本來,中國經濟經過30年高速發展,產業從中低端往上轉型升級是必經之路,也早已提上日程,並制定政策配合。在逐利本質底下,部分企業基於成本考慮及優惠措施遷移工廠是合理選擇,也形成跨區及跨國的兩大搬遷流動現象,例如珠三角向江西南部、 蘇南向蘇北一綫轉移,這通常是一種產業規劃,民企響應政府建立產業園,形成集群效應號召的自發行動,對中國產業鏈完整性不會有衝擊,反而可帶動平衡境內區域發展。
廠商遷出 反有利中國加快產業升級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廠商撤出中國國境,遷至近年較熱門的越南和泰國,甚或印度,至於流向歐美日的企業則依然寥寥可數。近期數字亦顯示,中國並未出現企業大規模「出走」情況,雖然商務部8月時坦承產業外移壓力加大,但若細心分析,這些外遷企業,一般都屬外資,主要是日韓台及香港,內資只是零星個别。從行業看,遷到東南亞國家的集中在3個類別,例如因環保漸遭淘汰的化工漂染行業、為降勞工成本的玩具紡織品業,又或以規避美國高關税的全出口企業。這些企業一般都處於產業鏈較低端,縱使撤走不但「無傷大雅」,反而有利中國加快產業升級,推動RCEP域內融合,形成日韓、中國及東協國家各擅其長的產業鏈布局,相信中國應該樂觀其成。
【中美科技脱鈎無可避免? 推算4種可能結局:按此】
14億人口消費大國 吸引企業停留發展
無可否認,中國嚴控疫情令復工復產早着先機,有效地凝聚產業群保留在境內,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國際產業鏈的核心地位,縱使工廠外遷東協國家也是互補關係多於競爭,況且中國仍具備勞動力數量、生產效率和基礎設施配套等優勢,尤其是14億人口以及急速崛起的高消費中產階層市場,預計明年將超美成第一消費大國,相信仍可如磁力般吸引企業停留「境內生產,境內銷售」,這是東協甚至全球難以比併的。
展望未來,短期內全球仍會忙於抗疫,半癱的經濟陷於衰退漩渦之中,或令跨國企業保持觀望態度,延緩醞釀中的部分產業鏈遷出中國計劃。不過,近日疫苗研發的好消息紛至沓來,明年歐美疫情可望得到紓緩或有效控制,屆時全球經濟將進入後疫情時代,企業基於成本及分散風險考慮,相信將繼續推進產業鏈多元化和區域化,中國雖不致於出現坊間擔憂的產業空洞化、供應斷鏈甚至被美國排除在外的全面脱鈎,但也須注意外資中端產業可能有以較快速度外撤的苗頭,並適時以相關政策措施調控節奏,管理風險,方可有備無患。
【關於作者】
顏偉華是行健資產管理(Zeal Asset Management)CEO,超過20年基金管理行業經驗。行健多年來為歐洲國家主權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及本地個人投資者投資中國,亦是全球首批通過「基金互認」政策進入中國內地零售基金市場的三家基金公司之一。行健為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簽約機構,是致力將ESG融入中國投資的先行者之一。
撰文 : 顏偉華 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欄名 : 投資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