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綠天鵝」風險是甚麼?為何會成ESG投資機遇?
▲ 【ESG投資】「綠天鵝」風險是甚麼?為何會成ESG投資機遇? -
國際結算銀行在今年初提出「綠天鵝」風險,知名度遠不及「黑天鵝」風險。「黑天鵝」有三大特點,罕見及難以預期,影響廣泛而且極端,事件過後才能找到解釋,與「綠天鵝」有三個主要分別:
一)「綠天鵝」幾乎可以肯定風險事件會在未來發生;
二)氣候災難後果遠超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連鎖反應較深遠,伴隨的環境、地緣政治、社會及經濟影響亦較複雜。
【亞洲可持續基金規模創新高 今年第三季增至251億美元:按此】
企業據ESG營運 增長綫投資價值
有別於過往只追求短綫絕對回報,近年投資者着重長綫投資價值,因此符合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投資原則而具長綫投資價值的各種主題相繼衍生。企業將ESG原則納入其營運準則,一般相信會擁有較透明的財務報表及相對穩定、營運風險較低。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ESG的定義如下:
- 環境議題(Environmental)包括各種天然資源用途,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效益,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及浪費等;相關風險包括自然災害的影響,例如巴西亞馬遜雨林、美國和澳洲的大型山火。
- 社會議題(Social)包括工人待遇,童工問題,人權及供應鏈管理等;相關風險包括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有否提供足夠的安全設備及醫療服務等。
- 企業管治議題(Governance)包括董事會獨立性及多元化,股東權益,行政人員薪酬及企業倫理等。
【ESG投資成市場新焦點 ESG ETF助散戶把握投資機遇:按此】
ESG議題獲官方政策支持 發展機遇不容忽視
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相繼推動ESG議題,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長綫競爭力。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及香港等74間環球央行及金融管理機構透過參與「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支持各國轉型至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
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也是聚焦推動綠色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滙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配合以上政策方向,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交易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分別將氣候風險以及其他綠色和可持續因素納入監管架構及宏觀監察工作,提升企業及基金的ESG滙報質素。
根據OECD發表的「商業及金融展望2020」,具ESG原則的資產規模達到30萬億美元,潛在發展機遇不容忽視。
(節錄)
【原文:ESG投資機遇浮現(收費文章)】
撰文 : 劉建民 中信銀行(國際)私人銀行執行副總經理兼投資主管
欄名 : 理財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