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資助港青到大灣區工作 將進一步削弱本港的創科產業

博客 18:42 2020/11/27

分享:

分享:

港府資助港青到大灣區工作 將進一步削弱本港的創科產業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發表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熱議,林鄭月娥強調計劃並非輸出人才,更指本港基礎科研不及內地,故希望助青年到大灣區發展。到底香港科研方面是否遠遜內地呢?

本港科研人才短缺

根據職業訓練局2018年的創新及科技業人力調查結果,預測在2019至2022年間,市場每年需要約2490名資訊科技學位畢業生。惟根據教育局資料顯示,2016/17學年資訊科技相關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人數只有793人,反映出本港資訊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如果政府想發展本港的科研行業,應該要吸引本地生留港發展,而非鼓勵他們到內地工作。

香港電台早前引述消息人士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將涉及400個創科職位,參與企業最少要以月薪2.6萬元聘請本港青年人,港府會提供1.8萬元津貼,並預留4.3億元推行計劃。而且,不少業內人士提到,本港科研人才短缺,在香港已經可以有相若的收入,計劃未必吸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聘本港大學畢業生派駐大灣區:按此

如果政府要資助科研人才到大灣區發展,為何不投放更多資源發展本地創科產業呢?例如,政府今年7月時曾推出「研究人才庫」計劃,資助每間合資格公司或機構聘用最多4名取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創科人才進行研發工作,每月最高津貼額由1.8萬元至3.2萬元不等。兩個計劃的津貼額相若,既然政府想培養科研人才,理應投資更多資源在這些計劃上。

港府對科研支援不足

在創科方面,本港除了有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亦面對政府支援不足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接近一年,而理工大學團隊在2月時發布了一套全自動快速檢測系統,可檢測30至40種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技術及儀器均由香港科研人員研發。研究團隊表示曾向創新科技署申請資助,但政府未有提供任何支持,最後獲深圳市政府資助有關研究。

本港現時已經面對科研人才不足問題,如果再派駐人才到大灣區發展,只會進一步削弱本港的創科產業。同時,本港其實有足夠技術發展創科產業,奈何政府的支援不足。假如政府覺得本港基礎科研不足,就應該增加這方面的資源,而非鼓勵科研人才到內地發展。理工大學研發的全自動快速檢測系統未能獲創新科技署資助,事件亦反映出,並非本港基礎科研不足,而是政府支援不足。

【WHY世代-Granite】
Y世代女仔,用Y世代視角,探索社會、經濟、生活、環保、消費、文化及品味,話你知「我咁睇」,想知「你點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Granite

欄名 : WHY世代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