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虛擬銀行先出Debit Card係高明選擇?
▲ 點解虛擬銀行先出Debit Card係高明選擇?
Mox宣布8月底就會開始公眾營業,將成為繼眾安、天星、WeLab、Livi後在香港上綫的第5家虛擬銀行(Virtual Bank/VB),同時也會是繼WeLab後第二家會先出Debit Card的銀行。
【延伸閱讀】八達通日日賞的終結 又關虛擬銀行同恒生Enjoy卡咩事?
老實說,虛擬銀行出Debit Card好像真的有點土(Virtual嘛,出Debit Card不是有些反智嗎?),所以無論是WeLab還是Mox都在Card face的設計上走型格的路綫,抵擋一下這股土味。
無獨有偶,最早出台的眾安最近也透露正籌備推出實體卡,這到底有甚麼原因呢?都上綫那麼久了,有需要往回走補一張實體卡嗎?
這次華田會從3個角度:「虛擬」與「現實」的連結、「存貸」和「支付」的優劣、「緊急提款」的煩惱,總結出「實體卡」可以為一眾虛擬銀行帶來甚麼好處。
最後一點可能大家從來沒有想過,更可能是驅動眾安籌備推出實體卡的主要原因呢。
原因一、實體卡是連接「虛擬」與「現實」的最好工具
銀行之所以能虛擬,是因為銀行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是從來都沒有「實物」產出的。
但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10元買首歌,真的喜歡的話就會去買唱片,哪怕家裏根本連CD機都沒有。大家想一下,歌也不是實物,買張膠片在家裏放所為何事呢?因為人就是渴望一種「擁有」和「連結」的感覺。
虛擬銀行沒有分行,更沒有分行職員,開戶又是全手機的,對我來說是「虛擬」,對家母來說就是「虛無」,而一張提款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了。
一卡在手,我感覺到這家銀行是存在的,它不單活在我的手機之中,還活在我的錢包中,有需要時更活在我手中,那這家銀行便馬上從「虛無銀行」變回「虛擬銀行」了。
這好像說得很玄,不是的,給大家一個思想實驗:現在有兩家沒有分行的銀行,一家有提款卡給你在ATM提款(雖然每天只能拿10,000元),一家完全沒有這個服務,你感覺哪一家實在一點?
家母說:咁有張提款卡穩陣好多喎!那家母開了哪家VB?答案盡在不言中吧。
【延伸閱讀】滙豐大戰虛擬銀行 出動「邪惡」的第三擊
原因二、實體卡是攻進「支付市場」的最佳利器
- 只做「存貸業務」是個死胡同
一般人想零售銀行的盈利模式,只會想到傳統的「存貸業務」,低息收存戶的存款、再用高息拆借出去,可是虛擬銀行如果單靠這招,應該很快可以Say bye bye了。
為甚麼呢?因為大家忽略了一點,就是傳統零售銀行的存款都是遠遠多於貸款的,多餘的錢都必須透過Treasury從「零售銀行」走至「企業銀行」拆借出去,換作人話,即是銀行的基本盈利模式是把小市民的低息存款高息借給大公司開拓業務,然後賺取息差。
但這群虛擬銀行大多還沒有「企業銀行」這個部門,從小市民吸回來的存款根本沒有合理的窗口拆出,多餘的資金只能停泊在Treasury透過Money market拆借出去(即是買一下Exchange Fund Bill、美國國庫債券等等),可以賺到的利息是超低的,而同時這群虛擬銀行又要用超高息把存款吸回來,這怎麼可能收支平衡呢?
「存貸業務」到目前為止是此路不通的,還好零售銀行還有第二招,就是「支付業務」,這個便真的好好玩了。
【延伸閱讀】滙豐FlexInvest入場門檻低至100元 投資初哥點玩最好?
- 支付業務才是虛擬銀行的強項
支付業務的本質就是「過河濕腳」,你每消費一百我就抽一元幾毛,如果消費者是我的客人、商戶也剛好是我的客人,那我就只是左手交右手,無中生有便賺了一元幾毛了。
而支付業務正正是虛擬銀行的強項,為甚麼呢?因為有Ecosystem嘛,大家想一下為甚麼家母會有一張恒生Enjoy卡呢?因為老家樓下有一家惠康,而Enjoy卡每月有三天在惠康消費有額外折扣,你便乖乖申請了。
眼觀現時8個虛擬銀行全都是合資公司,跨行業跨地域,以Mox為例,Mox背後是渣打、HKT和Ctrip,用Mox卡在Ctrip買旅行套票,顧客得到特別折扣、Ctrip做多了生意、Mox也肥水不流外人田,左手交右手無中生有,不是三贏局面嗎?
那到了實體消費,大家手機裏的Apple Pay/Google Pay的Default Card只會有一張,你也很難跟一些Super brand鬥做Default Card的,如果要客戶按進Apple Pay/Google Pay,再選卡再付,你基本上就沒門了,那這個時候你的卡是In-wallet的就很重要了,最基本你還有「從錢包掏出來」這個選項。
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沒有實體卡又怎麼In-wallet呢?還有還有,你Card face是設計精良的話,你的客戶會很自豪,還會抓到付款隊後和收銀員的目光哦!
原因三、有了實體卡,就沒有了「緊急提款」的煩惱了
「緊急提款」這個問題可能大家沒想過,也不知道我在說甚麼。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個是一眾沒出實體卡的虛擬銀行大聲呻笨的一個痛點,我猜(就是我沒有真憑實據了),這是眾安想出提款卡的第一原因。
那「緊急提款」是甚麼東西呢?那要先從APP死掉了的情況說起。
- 當手機APP死掉時
當手機APP大家唯一可以向銀行下指令的界面,而一旦這個界面死了,你就甚麼都做不了了。
大家不要以為我說笑,大如渣打在19年年底便試過一次手機APP連續3天不能登入的情況。不過渣打沒有死,因為貌似Desktop e-banking很快就救了起來,股還是可以照炒、錢依然可以進出。
再退後一步想,就算Desktop + APP一齊死3天,其實都沒事的,需要提小錢的話可以用JETCO ATM、大錢又急着用的可以去分行取、或者去JETCO ATM跨行轉帳、不急的乾脆寫張支票就好,沒事沒事。
可是如果大家在用的銀行沒有分行、沒有支票、沒有Phone Banking、沒有ATM、沒有Desktop e-Banking,而只有APP作為唯一的界面,那個APP死了,可是你又需要用錢呢?
那我就恭喜你了,你就要去它們的辦事處去辦「緊急提款」了。
【延伸閱讀】滙豐推低門檻基金投資平台 直綫抽擊虛擬銀行?
- 死APP是可以變擠提的
那天星、Livi、眾安的辦事處在哪裏呢?分別在尖沙咀、鰂魚涌和數碼港,希望大家是住在附近吧,不過如果有大事的話,住在附近也沒用,因為辦事處肯定大排長龍,因為大家這時才會赫然發現,原來APP是可以死3天的,死了就會連一個提款的渠道都沒有,這便會觸發信心危機。
原來死APP是可以變擠提的。
那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甚麼呢?一張ATM Card便解決了一切問題,有了ATM,你要取一萬幾千絕對沒有問題,全香港及澳門現在有超過3,300台ATM隨時為你服務。那要取大錢嗎?JETCO網絡現在跨行轉帳已經沒有收費了,轉去傳統銀行、再去分行取吧。
只要你有ATM Card,以上一切都是虛妄,因為能把錢轉走便沒有信心問題,沒有信心問題就根本不會把錢轉走,因為你擔心錢轉不走才要把錢轉走嘛。
銀行這回事呀,一直都是雞先蛋先的學問,多客人所以多存款,多存款所以多客人,說到底都是「信心」兩個字呀。
聽說HKMA最近也在提醒各虛擬銀行,留意當APP是唯一界面的時候,出現死APP時的種種風險問題。華田聽到行家這樣說,才留意到ATM Card的重要性,也大嘆WeLab和Mox有先見之明呀!
【延伸閱讀】渣打同Trip.com合作推優惠 與虛擬銀行有關?
儘管又看看其他銀行會不會陸陸續續補回實體卡這個產品吧。
【文章來源:華田銀行;已獲授權轉載。原題:銀行閑談 (92) — 為什麼「虛擬銀行」先出 Debit Card 是一個超高明的選擇呢?】
【關於作者】
兒時夢想做i-banker,結果做了bank worker,還要是retail那種。過去在各大小銀行不同部門流徙,叫人借錢、催人還錢、審批貸款、出股票app、出借錢app、出信用卡、廣告策劃、銷售管理、分行佈點、生物認證、電子排隊、機器學習、敏捷開發,到現在還未安定下來。不懂財經、不懂經濟,只想談一下「銀行」這回事。
撰文 : Wallace Tin
欄名 : 華田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