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危疾保障

博客 07:19 2020/07/13

分享:

分享:

癌症、肺炎及心臟病是香港三大頭號「殺手」,每年都奪去數以萬計的生命。根據醫院管理局旗下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2017年就有高達 33,075 宗的癌症新增個案,創有紀錄以來新高,按年上升 5.1%。以中銀人壽最近公佈的2019年理賠數據作參考,危疾賠償中就有67%是個案癌症,18%是心臟病,一共佔整體索償個案的八成,其餘約一成個案是中風。

上回專欄曾提到,危疾保險最大的特點是當受保人確診患上保單上列明的任何一種危疾時,不論有否治療,保險公司均會提供賠償,充當應急錢,讓受保人繼續維持日常生活開支。

現時,市面上很多危疾保險產品就多於100種疾病提供保障,有些受保的疾病更高達150種。但危疾保險是不是承保愈多疾病就愈理想呢?投保人須考慮自己需要有多全面的危疾保障,因為理論上來說,受保疾病愈多,保費就會愈貴,而有些疾病的索償率亦偏低。市場上也有其他產品只針對保障某幾種常見都市疾病,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等,供市民選擇。

人在一生中有機會患上多種危疾,也會舊病復發,特別是癌症。因此,部份危疾保險包括「多次賠償」條款,即在首次賠償後,受保人如被再次診斷患上危疾,只要符合指定條件,仍能獲得賠償。值得留意的是,不同保險公司對舊病復發的定義各有不同,而且承保每種疾病的索償次數亦各異,索償之間會設有「等候期」。保單條款一般也會列明等候期,只會為等候期後的復發危疾或新確診的危疾作出賠償,而計算等候期亦因保單而異。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危疾產品,投保人要小心閱讀產品詳情,不能一概而論。

另一項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有一些危疾保險產品只會保障至85歲,而有一些產品卻保障至100歲。除此之外,投保人也要留意保障範圍,瞭解保單涵蓋的療法是否充足,是否包括醫治癌症的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甚至是一些最新推出市場的藥物和療程。

嚴重疾病有時可能需要兩至三年的復原期和休養期,因此,市場上有人建議保額設在年收入的兩至三倍。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考量的因素也會不一樣,如您是經濟支柱,除了養育子女,還要供養父母,那麼保額可能就要再提升了。

受保危疾數量或賠償次數愈多,是否就是好的保險產品?每一種產品都適合不同人的需要,沒有絕對的標準,重「量」之餘也要重「質」。總而言之,消費者於購買危疾保險前,應衡量自己的保險需要及負擔能力,詳細閱讀保單文件以選擇合適的危疾保險。

免責聲明:本文由中銀人壽編寫,僅供參考之用。中銀人壽已力求資料準確,但不會對因此引致的損失負上責任。如打算在參考本文內容後作出任何決定,請先向專業人士尋求獨立意見。

更多【保險知多啲】專欄文章

近期文章:

怎樣選購醫療保險?

疫症啟示:防範於未然

開拓保險藍海市場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中銀人壽

欄名 : 保險知多啲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