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疫情挑戰「FIRE」運動 堅持5個策略 邁向財務自由

退休規劃 09:00 2021/01/29

分享: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衝擊環球經濟,不少人面臨失業危機。在股市波動下,渴望提早退休、依靠投資收益作被動收入的人或大受影響。疫情下不少人的「FIRE」計劃(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政獨立、提早退休)受挑戰,CNBC訪問了幾個正實行「FIRE」計劃的人,分享了他們如何應對疫情的危機,堅持向提早退休的目標進發。

【延伸閱讀】【財務自由】想盡早財務自由 學識「FIRE」理財4招

1. 重新審視投資組合

在市況不明朗及波動下,不少專家均會建議投資者不要在這段時期進行買賣,以免受市場恐慌情緒影響。不過,專家也建議,投資者應最少每年審視一次自己的投資組合,將資產分布比重還原至切合長遠目標的比例。

已實現提早退休的Financial Freedom》作者Grant Sabatier在今年3月當疫情引發恐慌情緒導致市場陷入動盪時,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他指,雖然當時他沒有重整投資組合的計劃,但經檢視後認為投資組合中股票所佔的比例略重,因此選擇沽出一些股票,讓投資組合更多元化。

除了減低股票的比重外,Sabatier堅持不作不必要的買賣,但他也承認,要在跌市的危機感中保持冷靜不作買賣,堅守長綫投資的目標亦不容易:「我不斷提醒自己,只有沽出時才會真正出現虧損,現股價下跌只是帳面上的損失而已。」

波動市下,另一對於30多歲已達成儲蓄目標、並實現提早退休的SteveCourtney Adcock夫婦,同樣在疫情下重新檢視了投資組合,並決定將更多資金投放在股票市場Steve指,在疫情之前,他們會提取股息作為生活費用的一部分,但現時則將股息的收益投資在市場上,並以應急基金來應付日常開支。Steve相信市場最終會反彈:「現時增持股票,是希望能為捕捉市場反彈時的升勢做好準備。」

2. 減少不必要開支

在經濟不明朗下,調整每月預算、減少開支,或能令你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SteveCourtney目前正減省所有不必要的支出。「我們不外出用餐,減少買酒,也少了在亞馬遜(Amazon)購物。」

他們指,每年開支通常為45,000到50,000美元(約34至38萬港元),但現時已削減至每年30,000美元(約23萬港元),或每月2,500美元(約1.9萬港元),二人預計會維持這個低消費水平,直至經濟情況出現好轉。

3. 增加收入來源

有望在幾年內實現財務自由的企業家Julien及Kiersten Saunders則傾向增加收入來源。Kiersten認為,在經濟不明朗下,擁有多個收入來源較只有一份工作的收入更有保障。Julien早在2018年辭去工作,而Kiersten最近亦辭去了市場推廣的工作,二人現時專心經營其業務和博客Rich & Regular。

透過全職工作固然可獲得穩定收入,但做經營自己的事業,令Julien及Kiersten認識到賺錢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法。他們從各種渠道獲得6位數的收入,包括他們的博客,以及與其他品牌合作,分享他們理財心得,最近更與出版社簽約出書。

【延伸閱讀】【財務自由】百萬富翁35歲提早退休 達到財務自由6大心得

4. 避免每天查閱帳戶結餘

Sabatier以往都會每天查閱他資產淨值,助他監察個人的財務狀況,並保持實現目標的動力。儘管他現時財力充足,沒有財務上的憂慮,但他直言當看到資產淨值在10天內跌30%亦難免會感到憂慮。因此,為免受恐慌情緒影響,Sabatier暫停了每日查閱帳戶的習慣,並已經接受自己的資產目前處於「保存而非增長的階段」。他相信市場未來將會反彈,當反彈時,他才會重拾每天查閱資產淨值的習慣。

5. 堅持長綫投資

Justin和Kaisorn McCurry建立了7位數的投資組合,並在30多歲時開展退休生活。3月份時,他們眼睜睜看着組合的資產總值單月損失近30萬美元(230萬港元),但未有改變他們長綫投資的策略。

他們現時主要靠組合的派息及博客的收入作生活費,而且擁有極其充足的現金水平,因此,他們預計在未來數十年也未有需要動用到投資組合的本金,也根本沒有在蝕本時沽貨的需要。這也是他們可以無視短綫波動的「本錢」。Justin認為,投資是一場長期戰役,考驗人以數十年計的耐心及堅持,因此他堅持執行在過去超過一個世紀仍能行之有效的投資心法:投資股票,就算看着其起跌也毋須擔心太多。

責任編輯:李瑩

==========

【買TVC可以慳到過萬蚊稅?同MPF又有咩唔同?】https://bit.ly/2KQ4U4g

【單靠MPF點夠退休?點樣可以又慳稅又為退休做準備?】https://bit.ly/2Y90Lv0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退休理財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