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失業齊漲 後疫情要面對「通脹型經濟蕭條」
▲ 物價失業齊漲 後疫情要面對「通脹型經濟蕭條」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齊齊封關、封城、實施居家令,希望截斷疫情於社區傳播的機會,經濟活動幾乎停頓,失業率飆升,各國採取各種措施救市。面對今次史無前例嘅疫症災害衝擊,亦同時係史無前例嘅放水措施,全球世界格局走向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一頁。
後疫情時代出現「通脹型經濟蕭條」
經濟史學家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近日提出全球在疫情後,將出現「通脹型經濟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的現象。據報道,當全球經濟走出防疫封鎖嘅時候,可能要面臨一場獨特的「通脹型經濟蕭條」,一方面失業率飆升,另一方面政府不斷「放水」谷經濟。佢仲話,今次疫情經濟衝擊與以往經濟大蕭條嘅區別,在於防疫封鎖至今尚未導致購買力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政府補貼工資。
另外,Skidelsky補充,今次對應疫情反應,已經模糊了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界限,中央銀行不斷降低借貸成本,幫助政府增加開支以度過危機。
財政、貨幣政策並駕齊驅
係經濟衰退時出現通漲,就係所謂滯漲(Stagflation),但係今次疫情大流行,多國嘅財政政策同貨幣政策並駕齊驅,例如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就出左3萬億美元救市措施,包括補貼工資、退稅、直接派錢、企業補助支援等,而美聯儲同時推2.3萬億美元救市措施,例如無限QE、購買企業債同ETF等,再加上之前喺3月上旬已緊急減息,又其後降到零利率水平。
今次空前嘅熱錢流入市場,非常容易推高物價水平,所以未來滯漲情況係會由政府政策所引起。
喺香港率先出現?
港府自2月預算案公布以來推出多輪應對「疫市」措施,有萬眾期待嘅派1萬蚊現金,又有兩輪防疫抗疫基金,當中有工資補貼、行業資助等。同外國唔同嘅係,香港因為聯繫滙率關係,只能夠係財政政策落功夫。但香港係外向型經濟體,香港都會受到各國低利率政策衝擊,熱錢同樣會大舉流入,加上香港本身嘅抗疫措施,通脹型經濟蕭條係香港發生都唔會係出奇嘅一件事。
本港今年首季GDP下跌8.9%,失業率係4.2%,而1月至3月的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數為2.0%,積臣無寫錯,香港經濟差,失業率升,但依然有通脹。
【更多相關報導】港首季GDP跌8.9% 陳茂波籲保住私人消費
【更多相關報導】港失業率飈至4.2% 逾9年高
但唔好唔記得限聚令喺3月尾先實施,開始香港經濟最受打擊嘅時候,而且政府嘅救濟措施未完全派到民間手上,現時數據應該仍未反映最差嘅情況,同時亦未反映政府補貼措施對通脹嘅影響,但環球熱錢已陸續從各央行流出,因此本港嚟緊一季嘅經濟數據更值得關注。
所以,係今次世紀疫症下,你我都身處一個全新未知嘅年代了,大家都要準備好渡過另一個難關。
【作者簡介】90後製作公司打雜,熱愛打機,亦愛行山吸收靈氣,希望快啲儲夠錢享受人生。
撰文 : 積臣
欄名 : 積財有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