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息股】歷史股息約8厘! 兩隻業務及派息穩健收息股

博客 13:24 2019/10/22

分享:

分享:

歷史股息約8厘! 兩隻業務及派息穩健收息股

要業務及派息相對穩健,以下兩隻收息股值得投資者監察,甚至可伺機買入,兩者的歷史股息率均約為8厘。

一、電訊數碼控股

電訊數碼控股 (06033) 是香港流動電話服務及營運商,與香港電訊聯營新移動通訊(Sun Mobile),Sun Mobile營運由電訊數碼負責,包括銷售管理、市場推廣、收費、追欠款及客戶數據整理分析等。電訊數碼擁有Sun Mobile的40%權益。近幾年派息穩定增長,現水平派息應可維持,歷史息率逾8厘。

截至2019年3月底年度,電訊數碼收入為12.4億元,按年跌4.5%。溢利約1.32億元,按年升2.8%。另外,公司共有80間門店,按年新增5間。

電訊數碼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從收入看,零售業務貢獻最大,而營運服務排第二:

  • 零售業務:銷售流動電話及其他消費品及相關服務。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佔收入61.9%。由於競爭關係,按年微跌約1%,至7.7億元。
  • 分銷業務:分銷流動電話及相關服務。業務收入按年大跌73.4%,至2,786萬元,佔收入2.2%,主要由於有電話製造商改變營運模式及要求,電訊數碼終止合作協議。
  • 傳呼及其他通訊服務:提供傳呼服務及雙向無綫數據服務。業務收入按年跌17.7%,5,721萬元,佔收入4.6%。下跌主要由於需求消失。在2019年6月底,公司亦會終止於澳門的傳呼及其他電訊服務。
  • 營運服務:提供營運服務。收入3.89億元,按年升11%,佔收入比重達31.3%。增長主要是受惠於新移動通訊的流動服務月費計劃費用調整及推出新服務計劃。

主攻中低端市場

在業務策略方面,電訊數碼主攻中低端市場,銷售的手機品牌都是中低端型號居多。賣手機、上台或出機上台,都是典型電訊商生意模式。由於與HKT合作,HKT有份投得5G牌,電訊數碼未來應有機會同樣推5G相關服務。

電訊數碼未來業務不見有太大變化,若經濟稍轉差,而並非斷崖式陷入寒冬,令主流電訊商割價救亡,電訊數碼反而有機會受惠。

此外,公司去年推出了電子商貿平台Mango Mall,業務收入暫應微不足道,但發展值得密切留意,因為客戶規模做得夠大,未來有打造成新收入來源潛力,可是大額投資少不免,這可能影響派息。

二、深圳高速公路

深圳高速公路 (00548) 現時以收費公路經營為主,並正在加大環保業務的投資。截至6月底止,公司上半年收入為27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不足1%。另外,由於有3個項目被政府提前回購,扣除影響收入升15.6%,惟主要是受公路以外業務貢獻。

今年上半年,股東淨利15.8億元,按年升62.8%,主因是完成對沿江公司(為新的重點收費公路項目)注資工作,確認部分前期可彌補虧損和公路資產減值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使淨利增5.1億元;以及轉讓貴州聖博等4家子公司(主要資產為約810畝貴龍土地)令投資收益增加,致稅後淨利增1.4億元。

深圳高速公路收入主要有4方面:

  • 路費收入:約22億元,佔總收入81.7%,按年跌10.5%,扣除回購影響,可比路費收入增長約4%。營運成本10.5億元,同比增5.5%。收費公路毛利率52.3%,跌0.7個百分點。
  • 房地產開發收入:約3.09億元,佔總收入11.5%,按年升179%,因為貴龍開發項目交房數量增加。
  • 廣告及其他業務收入:約1億元,佔總收入約3.7%,因為有新建支路車站運營成本補償服務收入。
  • 委託管理服務收入:約0.85億元,佔總收入約3.2%,按年升91.8%,因新增4項政府回購委託管養服務,以及代建項目完工轉為委託管理。

中長綫公路環保雙綫發展

深圳高速公路主業是收費公路業務,並有加大投資沿江項目二期及外環項目等也在建設中,未來收入可以提高,而資本開支可靠內部資金及融資支付。預期未來可維持穩定漸進派息。雖然歷史股息率近8厘,但撇除特別息,股息率約4厘。若待4.5厘以上買入防守性更佳。

至於中長綫要注意公司在環保等行業的投入及回報情況,因為深圳高速公路計劃將這領域做大,與公路業務形成雙綫發展,目標佔總資產的20%。公司今年以5.1億元收購南京風電51%股權,並自4月8日起納入合併報表。另外,亦有作一系列環保行業的股權投資。

(節錄)

【全文︰兩隻可長綫持有的收息股】(收費文章)

 

【立即登記】免費下載《簡易收息全攻略》電子書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梁耀康 CFA, CFP、The Motley Fool HK萬里富財經專欄作家

欄名 : 生活理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