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IT男尋創業的意義:賺錢不是主要目的(短片)
正所謂「工字不出頭」,80後袁曉儉(Kim)及湯冠華(Tom)就在去年創業成立Softmind,提供擴增實景(AR)、虛擬實景(VR)、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四方面的服務。不過,對他們而言,創業最重要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而是「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到底在他們眼中何謂有意義呢?
幫到學生學習更滿足
Softmind現在主力發展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其實這並非他們原本的發展方向。Tom坦言,主要是因為察覺到有一半查詢都是來自學校,於是令他們開始留意相關市場。除了教育項目外,他們亦有接不同商業活動。但是,他們一致認為教育項目比較有趣及有意義。Kim更指:「能幫助小朋友學習,其實更有意義,工作亦會更開心。」
《滿江紅》、《孔乙己》等作品,相信很多人都讀過,Softmind就曾為小學做過教材,將《滿江紅》、《蘭亭集序》及《孔乙己》等故事以AR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像孔乙己與掌櫃對話場面,可以幫小朋友理解一些複雜的詩詞歌賦。除了製作教材外,他們更到訪該學校,看教師如何使用教材上課,發現對學生有不少幫助。
不足1萬創業 半年收支平衡
Kim和Tom都曾打過工,但Tom覺得Softmind屬於創意工業,更着重於思維及靈感,要有充分休息才可創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所以奉行彈性工作時間。此外,Tom更希望將來員工也可以分享到產品的利潤,希望整間公司 可以連成一綫。
雖然公司現在每月平均有6位數字收入,但公司的全職員工只有5人。不過,Kim反而覺得公司規模愈小,工作反而愈開心,更想把公司規模維持10個人以下。Tom直言,人數的多寡其實是視乎不同行業需要。他更指,在IT行業來說,其實10個人可以做到很多厲害的事情。公司規模大小對Kim和Tom而言根本不是考慮因素,正如Softmind的出現,二人用不足1萬創業,半年已達至收支平衡。Tom直言:「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初期對硬件的需求較少,只要有電腦就可以工作。」
公司規模小工作愈開心
公司規模雖小,但創業接近一年半,也有不少大型企業找過Softmind合作,如東華三院、華懋集團及港燈等。當中以去年華懋行活動,以AR科技重現馬鞍山當年礦場的環境最廣為人知。
獲得這麼多企業的青睞,相信與他們的實務形象不無關係。Softmind初期主要是靠網上廣告尋找客源,Tom更自言說話技巧普通,因此要說服客人就會透過製作Live Demo,提高客人的信心。Kim更直言公司特色是自創模型,他指坊間有些AR公司沒有負責畫模型的團隊,大多都是上網買現成模型再作出微調,故風格未必統一,但Softmind則自創模型,所以產品會較細緻。
循序漸進拓海外市場
對於公司未來發展,Kim坦言有意發展海外市場,但覺得循序漸進會較好。就現階段來說,Kim覺得先要在香港打好根底,才發展海外市場。不過,他們亦觀察到近年不少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的趨勢,但市面上卻缺乏相關教材。所以,他們有考慮把之前所做的中國文化教材,改成英文版再放上App Store。
撰文 : 曹佩鈞 hket記者
欄名 : 創業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