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230萬VS年年去5次旅行 你會點揀?
▲ 50歲230萬VS年年去5次旅行 你會點揀?
一則來自網上討論區的熱門帖文,有網友慨嘆由23歲開始,年儲4萬元作一個5%年回報的投資組合,到50歲時只得230萬元,到時根本付不起首期,倒不如每年去4至5次旅行。財經專欄作家窮一生就話,想達到財務自由,一切忌「一紙空談」,要付出努力做好投資理財計劃,先有機會成功啊。
相關文章:【旅行先定儲錢先】年花4萬旅行? 不如儲起投資滾存230萬
儲230萬元用黎做咩?
首先,當你要開始投資理財計劃,你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係,呢個投資計劃,我係想達到乜嘢目的,個目的年期係幾時?係呢個case,點解係要做到50歲?230萬中間係唔係可以作唔同目的、唔同程度的(資金)動用?你會選擇一年去4至5次旅行,因為呢個目標好具體,「一年,4至5次旅行,4萬蚊預算」。去旅行你就咁有planning,27年的投資理財計劃就一句帶過,公平咩?
切忌非黑即白
27年唔去一次旅行,跟一年去4至5次旅行之間,係唔係有好大思考空間?例如,我頭十年作一個高強度的儲蓄及投資計劃的話,23歲至30歲唔去旅行,30歲有一筆100萬元資金,做一個5%年回報的收息組合,一年股息收5萬元,用5萬元一年去4至5次旅行,都係一個選項啊!
又可能你喜歡細水長流,一年去一次旅行,閒置出來的錢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又得唔得呢?係唔係唔使哂啲錢就代表唔開心,冇娛樂,就冇哂人生樂趣?如果係,你最需要的唔係理財,而係放假靜落黎,諗一諗自己鍾意乜嘢,有冇想努力的地方。香港話衰還衰,都相對比較多工具幫你做到唔同理財效果,點用,如何用,賺咗錢用黎做乜,自己諗啦!
27年後230萬是條假數
另外,如果27年每年投入4萬,總投入金額係108萬,而最後得到230萬,埋單計數係2倍多啲。如果你知道「70法則」,我地假設呢27年平均通脹率為3.5%,即70/3.5=20,即購買力減半的年期係20年。即係唔需要等27年,20年就可以令你筆錢購買力減半,所以如果呢108萬係你所有資產,而你所有資產都打算放入保守的投資組合,而你竟然認為咁就可以令你晚年無憂,咁少年你真係太年輕。
如果財務自由門檻咁底,又只需要俾少少錢,買入保證的投資物就做得到,咁你點解釋香港仲有咁多窮人冇屋住呢?所以點解我地會叫「投資組合」,組合唔係講緊我有買A股票又有買B股票,而係我有作為增長用途的投資物,又有用黎抗通脹的投資物,甚至有筆錢係要黎買入黃金,以防有咩動盪用黎保本。
點解買樓變咗宗教?
因為投資住宅係香港黎講,係同社會實體經濟對沖,係一個保障。樓市上升,你固然可以享受升值帶來的利潤,樓市下跌,實體經濟也下跌。只要你層樓租得出,果筆租都夠支持你日常生活,所以一層自住,一層收租,係一個為咗晚年而建立的資產配置,唔係亂吹出黎的。
睇返之前數十年,香港經濟起飛,機會處處,覺得上一代人成功係理所當然,其實呢個係因為你用咗上帝mode去睇呢個世界。而家你知道有80年代有97危機問題之後會冇事,你知道會有金融風暴,你知道03年有沙士,你知道2000年有科網泡沫,你知道08年有金融海嘯。
命運就是「有行動不代表成功」
冇錯,以前機會多過而家,但係機會一黎,你有冇準備好?你有冇膽係03年入市?Bitcoin係2013年仲係唔值錢,你唔買?股王騰訊係2013年仲未拆細,仲係50蚊樓下,你唔all in?講係容易,但往往成功果班,都係take action果班,而take action果班又有無數係失敗咗,呢個就係人生,呢個就係命運。
自己人生自己負責,錢係你賺,冇人可以話你用得唔岩,除非你欠債唔還。唔努力就想達到財務自由,一係你靠個好老豆,一係,可能真係要靠六合彩了。
【文章來源:窮家有道;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於作者】
窮一生,80後多媒體設計師、《窮家有道》網站主理人及《戒窮》作家。22歲由3萬元總資產、12K月薪起步,26歲儲到人生第一個100萬,30歲再翻數倍,座右銘是「學會掌握理財技能,使我可以『窮一生』的追逐興趣」。
撰文 : 窮一生
欄名 : 窮家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