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光環未掉 電子服務生態圈不容小看
蘋果公司是否已無復當年勇?自從「蘋果教主」喬布期(Steve Jobs)離世後,這個問題不時都會被拿出來討論一番。最近,蘋果宣布自新一個財政年度起,停止公布iPhone、iPad、Mac機的銷售數字,更惹來外界一片質疑,更猜測可能是iPhone是否已經風光不再。
業績佳但市場不收貨
談論蘋果的投資前景之前,先看看該公司最新公布的第四財季(即今年7至9月)業績:
•收入按年增長20%,達到629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614億美元
•每股盈利為2.91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2.78美元
•盈利激增32%至141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07億美元
明明所有數據都優於預期,可是市場對這一張成績表並不領情,兼遭多間大行下調目標價。問題根源,是出在蘋果的王牌產品──iPhone身上。
iPhone銷售放緩,其實早有端倪。8月時,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便發表報告,指蘋果的環球市場佔有率由去年次季的12.1%,降至今年次季的11.9%,更將「全球第二」的席位拱手讓予華為。
攻電子服務生態圈
然而,若單看iPhone的銷量來判斷蘋果生死,未免以偏概全。自2014年以來便轉為看好蘋果股價的美國投資雜誌《巴隆氏》,其編輯Jack Hough撰文表示,蘋果不再公布iPhone銷量,或是希望大家將焦點放在盈利之上。事實上,蘋果股價於過去4年來已翻了一倍。他形容如今的蘋果是一隻「電子基本消費股」,享有一定的防守性。
值得留意的是,iPhone從來都不是蘋果盈利之全部。蘋果近年的另一道殺著,是包括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 Pay、iCloud等的電子服務生態圈。一旦「入圈」,消費者便很難回頭。
事實上,於第四財季,蘋果服務收入便增至99.8億美元,有望達成庫克開出「2020年前服務收入達500億美元」的目標。服務收入佔整體的比例,更由2013年的11.3%逐步增至如今的15.9%。
投行高盛便建議,若蘋果以綑綁月費形式,每月30美元來提供包括音樂、短片、儲存、雲端及手機維修服務,只要有5,000萬名用戶願意付錢,每年的收入便可高達180億美元。
Wedbush證券公司分析師Daniel Ives亦唱好蘋果股價,他指該公司已出售的裝置達13億部,服務業目前約值4,000至5,000億美元,且每年可望錄得20%增長,因此他仍維持蘋果目標股價於310美元不變,以目前蘋果股價208.6美元水平計算,即有近五成的上升空間!
欄名 : 科技解碼